生活投資筆記02|和朋友吃飯的掙扎:省錢還是做人情?
最近有朋友揪我吃飯,一頓下來五六百塊不算誇張,但我還是猶豫了很久。心裡兩個聲音打架——一邊說「人都退休了,幹嘛還在省那點錢?」另一邊又說「現在沒收入,每一塊錢都要算清楚。」
最後,我還是婉拒了。
不是不想見朋友,而是這種「飯局支出」對我來說,不只是吃飯的錢,更像是個「心理拉扯」。
馬斯洛告訴我們:人生階段會改變需求排序
年輕時吃飯應酬,是為了歸屬感和社交連結——這是馬斯洛需求層次中的「社會需求」。但退休後,當收入中斷,我的「生理需求」與「安全感需求」浮上來了。原本可以隨興花的小錢,現在要被重新審視。
所以這不是斤斤計較,而是人生不同階段的需求排序發生了變化。
高夫曼說我們都在「演出」——但退休後,我想卸妝了
社交場合,其實也是一場「表演」。社會學家高夫曼說,人們在不同場合會戴上不同的「面具」去應對外界期待。以前工作時,飯局不只吃飯,更是一場自我呈現——表現你還行、有交際、有餘裕。
但現在我只想做真實的自己,不想再為了面子勉強參加,也不想再讓荷包為了「維持形象」而承擔壓力。
社會資本是一種隱形投資,但可以用別的方式維繫
朋友說「偶爾出來見見面嘛,不然感情會淡掉。」這話我懂,社會資本的理論就是這樣:你人際關係維繫得越好,你未來能獲得的支持越多。
但我要問的是:一定要靠「吃飯」這種方式嗎?能不能改成一起走路、喝杯咖啡、甚至打個電話?維繫情感可以有很多形式,不一定得靠高成本的方式來做。
心理帳戶:不是捨不得錢,是錢的位置不同了
行為經濟學家Thaler提出的「心理帳戶」理論最能解釋這種掙扎。退休前我有明確的娛樂帳戶、交際帳戶;退休後,這些帳戶被壓縮整合了,每一塊錢都會被問一句:「這是必需嗎?」
所以與其說我省錢,不如說我在重新配置資源,把錢放進讓自己安心、能撐更久的地方。
結語:飯局是一種選擇,不是責任
我並不排斥和朋友聚,只是我希望聚會的方式,能和我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價值觀更一致。
朋友間真正的情誼,不該是靠吃幾次飯來證明,而是能否互相理解彼此的處境與選擇。如果真的在乎彼此,我們應該可以一起找出既不傷荷包、又能保溫感情的方式。
這樣的交情,才是經得起時間與現實考驗的長期投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