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2, 2025的文章

退休後才開始種花,其實沒這麼簡單

退休生活真的適合拿來種花養草嗎?這篇文章從真實經驗出發,談談為什麼「退休前沒有的能力,退休後也不一定學得來」,提醒大家興趣最好提前培養,不要把所有期待壓在退休之後。給正在規劃人生下半場的你,一些溫柔又實際的建議。 每個人退休都該養花種草嗎? 常聽人說,退休生活就該養養花、種種草,過點慢活日子。但我心裡常想一句話: 「退休前沒有種花草的能力,退休後種種花花草草,也是有難度的。」 這句話乍聽像玩笑,其實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或喜歡園藝生活。 看似簡單,其實一點都不輕鬆 種花草不是買幾盆回來擺著就好,它需要的是細心、紀律、觀察力,還有一點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每天要澆水、修剪、施肥、驅蟲,還得注意光照和季節變化。不懂土壤酸鹼、不會辨別病蟲害,很快植物就枯掉了。這些知識與經驗,都不是退休後臨時起意就能補足的。 **興趣,其實最好在退休前就開始培養。**這樣到了退休,不會手忙腳亂,也比較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適合什麼。臨時才想「要做點什麼」,往往會發現現實和想像有落差。 年紀大了,體力與耐性也是關鍵 退休後的我們,體力不如從前。蹲下來換個花盆、搬動一袋土壤,都可能造成肌肉拉傷或腰痛。再加上年長者記憶力不比年輕時,忘了澆水或澆太多水,也是常見狀況。 有時候,原本想療癒自己,反而變成壓力,甚至造成挫敗感。 所以**與其對退休生活充滿美好想像,不如及早用真實去嘗試、去摸索。**別等到真的退休才發現,自己想做的、能做的,其實沒那麼簡單。 不要為了別人的期待而過生活 不是每個人都要在退休後種花草。退休生活最重要的,是找到真正讓自己自在、開心的事。 有人喜歡旅遊,有人沉浸在閱讀或追劇,也有人只是單純喜歡喝茶發呆。這些生活方式,只要讓你感覺平靜愉快,就是最好的選擇。 不用硬逼自己變得「很會生活」,更不用因為別人說退休應該怎樣,就強迫自己演出那樣的模樣。 喜歡再開始,不喜歡也沒關係 如果哪天你真的想試著種點什麼,那就從一兩盆簡單的植物開始,比如九重葛、多肉植物或綠蘿。慢慢摸索,不急著成為園藝達人。 但如果你種兩次就全枯光,也不必責怪自己。笑一笑,換個方式享受生活就好。人生這段路已經走到這裡了,不需要再跟誰比較。 結語:自在,是退休最珍貴的風景 退休不是一場表演,也不是交作業。你不必把生活弄得像別人家的庭院一樣漂亮,只要把日子過得讓自己舒服,就是一種風景。 興趣請在退休前就播...

制度之外的黃昏:一名退休公務員的年金反思

  那年,我拿著一支原子筆、一本考古題,一心只想進入那個傳說中「穩定」的世界——公職。年輕的我以為,只要按表操課、勤懇做事,三十年後,自有一條光明坦途。 長輩常說:「做公務員沒什麼不好,退休後有保障。」那句話像老家飯廳牆上掛了三十年的日曆,日子翻過一頁又一頁,彷彿理所當然,無需懷疑。 直到制度改變的那天。 當承諾變得不再穩固 2017年,年金改革的巨浪拍上岸邊,我的退休夢開始有了裂痕。所得替代率降低,月退金不再是當年預估的金額,晚年的保障,成了一場重新計算的方程式。 有人說,改革是為了世代正義、為了國家財政。但在我們這些將退休與制度綁定一輩子的老公務員眼中,那不只是帳面上的調整,而是信賴的崩解。因為退休金,從來不是一筆獎勵,而是我們薪水的延伸——三十年來,每月從薪資中提撥、累積,本質上,是「遞延給付」的一部分。 在法律層面上,我們曾相信「信賴保護原則」會保護這份穩定預期。但現實卻讓人明白,在「公益」與「財政壓力」面前,個人的信賴往往只是浮木,漂流在決策的風浪之中。 從安穩邁向變動:退休之後的自學人生 退休生活沒有我想像中的閒適。不是每天晨起運動、午後品茶,而是打開帳本,一頁頁檢視:哪裡還能省?哪裡還能撐? 過去覺得偶爾花點錢是犒賞,現在卻得掂量「未來的十年、二十年,這筆錢還在不在?」我開始學投資、研究ETF、了解高股息商品,才發現自己對金錢的認知貧瘠得像是荒地。原來,真正的退休,不是領到一張退職令那天,而是當你開始為每一分現金流傷腦筋的時刻。 從挫敗中學會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年金改革像是拆掉了老屋的屋頂,讓我被迫重新建構「退休」的定義。我開始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老年尊嚴?或許,不是在高級餐廳用餐,而是不用低聲下氣、看人臉色;不是擁有多少資產,而是每個月有足夠的現金流可以安心生活。 我不再埋怨制度的改變,而是選擇調整自己的姿態。生活不能全靠抱怨來延續,它需要的是策略與行動。 結語:當制度變動成為常態,選擇成為主體 退休不該只是制度的尾聲,更該是個人選擇的開端。如果能回到過去,我會提醒自己:別只當個安分守己的公務員,也要當個思考未來的投資人。當制度無法再提供你全部保障,你的認知與行動,就是你最後的保險。 世界會變,制度會調整。但願我們都能在這樣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步伐,走出屬於自己的退休人生。 延伸閱讀 :

從「被需要」到「為自己而活」:退休是一場靈魂的對話

一句話的重量 有人對我說: 「退休前是花錢找你做事,退休後必須花錢才有事做。」 這句話像是一把溫柔又銳利的小刀,輕輕劃開我們對人生價值的想像。看似戲謔,卻道出許多人的心聲與不安。 身分的轉換,不只是職稱的改變 在職場時,我們的時間、才能、甚至情緒,都被包裝成一種商品,供他人選購。我們以為那是日常,其實是一種交易形式的存在感。 每天清晨醒來,我們知道自己是誰、要做什麼;即便疲憊,心裡仍有一份踏實。 但當最後一張薪資條落幕,我們的名字不再出現在會議記錄裡,那種「被需要」的實感,如潮水般退去,只留下寂靜與空白。我們開始學著填補時間——旅遊、進修、學習、購物,甚至只是走進咖啡館坐坐,也是一種「找事做」。 意義的追問才是真正的挑戰 退休最大的難題,不是沒事做,而是「做什麼才有意義」。 人活一世,渴望的不只是收入,更是角色與意義的流動。當我們不再被別人定義、安排,就得開始為自己負責,重新回答那個最原始的問題:「我為何而活?」 有些人會焦慮,因為過去習慣了外在的框架;有些人會迷惘,因為從未真正停下來聆聽自己的聲音。但也有些人,在這段時間裡找回了自己,像老樹重新抽芽,不再急著結果,只想靜靜地活出生命的姿態。 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被需要」 也許,退休不是一場結束,而是一場重生。你不再是別人名單上的一員,而是自己人生的策展人。 你可以選擇花錢學習,也可以選擇無償付出;可以選擇走入熱鬧,也可以選擇面對孤獨。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為自己設計生活、為自己創造價值。 當我們不再以成果與效率衡量生命,反而更接近那個曾被遺忘的初心。那是一種單純的願望:活著,不只是生存,而是帶著熱情與意識地呼吸每一天。 結語:花的不是錢,是一份自由 所以,是的,退休後也許真的要「花錢才有事做」,但那是我們用時間與金錢交換回來的自由,是人生後半場最奢侈、也最值得的一筆花費。 與其問自己「還有沒有被需要」,不如問問:「我想要怎樣活著?」 若能這樣轉念,那麼這場退場,不是沉寂,而是靜靜綻放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