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險到現金流的50+人生/第三篇
第三篇:人生下半場的投資策略──以領息為主、增值為輔 曾經,我也很迷信「年化報酬率」。 但到了50歲以後,我發現──高報酬率不一定養得起我,但穩定的股息,能讓我安心睡覺。 這不是理論,而是被現實教出來的選擇。 一、年輕人玩成長,熟齡人重穩定 還記得剛接觸投資時,我像很多人一樣,愛追熱門股、飆股、題材股。每次大漲前都沒買,大跌時卻跳進去「撿便宜」,最後不但沒便宜,反而被套牢。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在「賭價差」。 但年紀越大,我越清楚: 我不再有時間、也沒有本錢等待虧損回本。 這時候,我開始把眼光放在: 1:台灣高股息ETF、 2:龍頭穩健公司、 3:長期配息穩定的產業。 不求賺得多,只求「每年、每季都能收到錢」。 二、從股價刺激轉向股息踏實 以前我看投資報酬率的重點是股價增值,現在我看的是現金股息。 因為當你退休,生活不是靠賣股票過活的。你得靠一筆筆定期進帳的錢來買菜、繳費、修水管。 我有幾次經驗讓我印象深刻: 曾買過一檔看起來會飛的科技股,結果腰斬之後花三年才回本,卻一毛股息沒配; 後來轉買一檔高股息ETF,每年配息時間一到就入帳,雖然漲得慢,但不用擔心什麼消息面利空會讓我睡不著覺。 這些讓我明白,成長性是錦上添花,但領息才是基本功。 三、「靠價差致富」與「靠股息過活」是兩種人生策略 當我開始接受「以息養老」的觀念後,投資心態也跟著改變了: #不再為了漲跌起伏情緒波動; #資產配置更穩定,也不再頻繁進出; #生活規劃可以根據每年預期領到的股息來安排,而不是看市場臉色。 說到底,價差是靠天吃飯,股息是靠自己安排。 結語 : 人生下半場的投資策略,不該再像年輕時那樣衝刺,而是要建立能長期持續、讓你活得安心的現金流系統。 股價可以漲跌,息進來了就是你的; 市場可以起落,穩定的領息讓你活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