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8, 2025的文章

從家具到家人,退休後我重新安放自己

清晨,我仍舊習慣早起。 鬧鐘沒響,天色微亮,身體卻早已自然醒來。這個習慣,好像還留在過去那個總是趕時間的年代。只是現在,我不用再趕什麼了。 我坐在沙發上,茶水冒著一點點溫氣。窗外的陽光像小心翼翼的孩子,從葉隙間探頭,靜靜灑進來。 這樣的光影,我以前從沒細看過。那時候的我,總是忙著奔向外頭的世界。如今,我終於能停下來,卻突然不確定該怎麼存在。 「你怎麼又坐在那裡?」 太太從廚房望過來,語氣裡藏著一點疲憊。 我沒回話,只是微微笑了笑。 心裡想:「我能去哪裡呢?」 家裡的我,像是一件突然多出來的家具 我一直以為,退休是回家的開始。 但真正回到這個家,卻發現這裡早就習慣沒有我的日子。 太太有她的節奏,孩子們各自奔忙,而我,像是一張忽然搬進客廳的老木椅——擺哪裡都彆扭,誰都不知道該怎麼使用。 年輕時,我總覺得,只要努力工作,讓家人過得好,就是最深的愛。 但現在才懂,陪伴,也是一種責任,一種不能等到退休才履行的溫柔。 「要不要出門走走?一直在家,會悶壞喔。」太太端著熱湯走過來,語氣輕了些,像是多了一點關心。 我聽懂了她的意思,也感受到她的矛盾——她不是真的討厭我在家,而是還沒習慣多了我的日子。 我點點頭,輕聲說:「好啊,等一下一起去市場逛逛。」 慢慢地,我學會了重新「安放」自己 我開始試著做一些事: 洗碗、掃地、買菜、燒水,把以前認為「不屬於我」的家務,一點一滴接過來。 不是因為別人要求,而是我想用這樣的方式告訴自己:我還有用,我還能為這個家,做點什麼。 我也試著重新安排生活。 每天去走走、看看書、寫點東西,偶爾找幾個老朋友喝茶說笑。 不再只是等待家人的回應,而是自己也創造一些溫暖的回音。 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不再急著介入孩子們的決定,不把「愛」變成「控制」。 學著靜靜看他們走自己的路,學著在旁邊,做個穩定的依靠。 我不再是那張無人使用的椅子,而是家中一盞柔和的燈 時間慢慢推進,我也一點一點找回家的節奏。 太太的眼神多了笑意,孩子回家時,也願意多坐一會,聊聊近況。 這個家,不再讓我覺得自己只是「多出來的那一位」。 我發現,退休不是停止呼吸,而是換一種節奏生活; 而家,不是我曾經缺席的地方,而是我還能學會怎麼去「愛」的地方。 現在的我,仍舊坐在沙發上, 但我不再只是「佔空間」——我在這裡,看見光,看見人,也看見自己。 我不再是那件沈默的家具,而是這個家裡,慢慢發亮的一部分。

退休後,我變成了家中的「大型家具」嗎?

    每天清晨,我依舊習慣早起,像是準備出門上班一樣。只是現在,沒有目的地。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看著窗外陽光透過葉隙灑落,時間彷彿凝結了。 過去的我,在忙碌的節奏中從未停下來觀察這些光影變化,如今卻在靜謐中感到一絲陌生,甚至有些不安。 「你怎麼還坐在這裡?」 太太從廚房探出頭來,語氣裡帶著一絲不耐。 我愣了一下,心裡閃過一句:「我能去哪?」 年輕時,家是我歇腳的地方,真正的戰場在辦公室、在公文堆裡。每天早出晚歸,日子裡幾乎沒有「家庭」這回事。如今戰場消失了,我才赫然發現,這個「家」,對我來說竟也像個陌生的所在。 「大型家具」的存在感 我曾經以為,只要努力工作、讓家人無憂,這就是最深的愛。但當我卸下責任回到家,卻發現,他們早已習慣了沒有我的生活。他們有自己的步調、有自己的節奏,而我,彷彿是一件突然擺進客廳的「大型家具」——既突兀、又不知該放哪裡好。 「要不要出去走走?一直待在家裡,感覺怪怪的。」 太太這麼說時,眼神飄向一旁,像是在壓抑什麼情緒。 我沉默了。 她說得沒錯,我的出現,對她而言,也許是一種干擾。我曾期待退休後能有更多時間相處,沒想到這「多出來的時間」,竟成了壓力的來源。 家,還能重新適應嗎? 退休,不只是我個人的轉變,而是整個家的重新調整。 我開始學著讓自己變得「輕巧」一些,不再像個佔空間卻毫無用處的家具。 我嘗試分擔家務,不論是洗碗還是晾衣,讓自己在這個家裡找到新的定位。 我學著安排自己的時間,散步、閱讀、找老朋友喝茶,讓彼此的空間更自由、呼吸得開。 我也學會不去過度關心、不把關懷變成干擾,學著尊重彼此的界線。 慢慢地,太太的語氣少了刺,孩子回家時也不再覺得氣氛沉悶。我發現,退休後的生活,就像搬家一樣——需要重新適應,重新布置,才能讓家再次溫暖而舒適。 退休,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 現在的我,仍舊待在家裡,但不再只是那個「佔空間」的存在,而是真正成為這個家的一份子,與家人共享時間與空間。 退休,從不是生活的句點,而是用另一種方式繼續書寫人生。 而「家」,也不再只是過去我們來去匆匆的中繼站,而是一個需要學習、需要適應,最終能重新安放自己的地方。

薪水不存錢,真的能翻身嗎?——當人生只有一條命,該怎麼玩?

    最近00集團董事長的一句話,讓無數月薪三萬的打工人集體進入bug模式。他先是在台大放話:「月薪低於五萬不要存錢」,後來畢業典禮火力全開:「三萬以下也不要存錢。」這要是放在《GTA》裡,合理到不行——搶銀行、撞NPC,錢像ATM一樣蹦出來。但這不是遊戲,這是現實,沒有讀檔點,沒有無限命。你錢花光了,不會出現“重新開始”,只會看到“請輸入提款卡密碼(餘額不足)”。 富人玩的是無限命,窮人一命通關 00集團董事長說:「年輕人應該投資自己,勇敢去闖。」這句話在富二代圈內當然沒問題,畢竟人家出生就開「上帝視角」,自帶資源buff,闖蕩失敗?沒事,老爸的金山還在。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的人生是「一命到底」,一點也不浪漫。現實就像魂系遊戲,難度高、存檔少、怪物多,還不能用修改器。 所以當富人說「錢花了再賺就好」,我們腦中浮現的不是夢想,而是那次只剩三位數戶頭、轉帳都會失敗、雞排漲五塊都要考慮的日子。 金錢的邊際效益,窮人比誰都懂 富人覺得存錢沒意義,因為錢可以「錢滾錢」;但對月薪三萬的打工人來說,存下的每一千塊,都是未來避免爆炸的護身符。這不只是「財務自由的起點」,更是「不要暴斃的底線」。 說白了,富人打BOSS可以吃補品、開無敵、叫隊友;我們?只能穿著破裝備、帶著半罐補血藥,硬剛每個月底的帳單怪獸。 富人開S級裝備,叫你裸裝上場? 00集團董事長的邏輯,在他的世界裡是成立的。他的人生劇本寫的是「創業家養成計畫」,但多數人開局是「生活求生模擬器」。他們站在高塔往下喊:「來啊!跳啊!」可我們站在懸崖邊,看著薪水只夠活、不夠夢的現實,只能嘆一句:「哥,我沒降落傘啊!」 他們打的是高端德州撲克,手牌直接皇家同花順;我們連三條都摸不到,就被逼著All in。這時候你還叫我勇敢下注,結果大概不是人生逆轉,而是錢包重置。 媒體與網紅的「逆天助攻」 這種話題之所以能燒成全網熱議,不是因為誰的理念多深,而是因為流量密碼太香。媒體不想深談,只想掀戰;網紅不想細講,只想蹭熱。於是原本一句激勵年輕人的話,變成「資本家又來教窮人怎麼花錢」。 但認真想想,企業家的世界講究試錯與突破,而普通人講究生存與穩定。問題從來不是「該不該存錢」,而是:「當你人生只剩一條命,你該怎麼走得長、活得久?」 結語:一條命的普通人,靠什麼翻身? 不是每個人都能靠家產開掛、隨時讀檔再來。對普通人來說,能...

在股災中不倒,就是贏家:我用月配息ETF打造穩定現金流

  「只要在股災之下沒有倒,就是贏。」—— 港邊喝咖啡的朋友這麼說。 【一場咖啡對話,道出理財哲學】 今天台股大跌,我和一位老朋友約在港邊喝咖啡。雖然風吹得有點冷,但我們心情意外平靜。朋友語重心長地說:「只要在股災之下沒有倒,就是贏。」 這句話深得我心。市場從來不缺震盪,真正關鍵是:你是否有一套能在風暴中站穩的投資架構。 【朋友存個股,我靠ETF打造月薪般的現金流】 我的朋友是典型的存股族,挑選長期穩定配息的企業,靠股利生活。他實踐的是所謂的 「股息現金流策略」(Dividend Income Strategy),重視企業經營穩定與現金流可預測性。 而我選擇另一條路:以月配息ETF為核心,打造退休現金流系統。 我的ETF配置是根據每月的配息時程,讓我能夠每月穩定獲得現金流。具體來說,我選擇的ETF分別是: 1:00940 元大台灣價值高息,這檔ETF主要集中在台灣的傳產與價值型高息股票,能在月初提供穩定的配息。 2:00929 復華台灣科技優息,這檔ETF以台灣的科技股為主,適合那些希望從科技成長中獲得穩定回報的投資者,它會在每月中旬配息。 3:00939 群益台灣精選高息,這檔ETF的投資標的包括電子與傳產兩大類型,會在每月月底配發股息,幫我收尾生活費。 此外,我還搭配了兩檔雙月配息的ETF,進一步加強現金流的穩定性: 1:00907 永豐優息存股ETF,這檔ETF的投資策略偏向穩健存股,主要集中在低波動且具持久競爭力的企業,每年配息一次,安排在單數月。 2:00930 永豐ESG低碳高息ETF,這檔ETF則將投資焦點放在環境、社會與治理(ESG)表現優異的企業,它在雙數月配息。 這樣的配置讓我幾乎每10天就能收到一次配息,真正做到「以息養息」,不必憂慮股價的短期波動,穩定的現金流讓我能夠安穩度過退休生活。 【學理支持:用理論強化實務】 1:行為經濟學:穩定現金流有助抗壓 人類對「損失」的痛苦感知遠大於「獲利」的快感(行為經濟學中的 Loss Aversion 理論),這也是許多人在股災中恐慌賣出的原因。而穩定的現金流,正好提供心理安定劑,降低因情緒而做錯決策的機率。 2: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 由哈利·馬可維茲提出,強調透過資產多樣化分散風險。我的ETF組合涵蓋了配息時間、產業類型與風格(價值型、成長型、永續型...

理財的真諦:兩代人間的差異與今日的詮釋

  引言:理財觀念的演變 理財並非靜止不變的規則,而是隨著時代背景、社會環境與個人價值觀的轉變而持續演化。當我們回顧兩代人對理財的不同詮釋,便能清楚地看到他們如何理解「金錢」、 「時間」與「生活」,以及這些觀念如何塑造他們的理財行為。 上一代的理財觀:以儲蓄為本,為未來奠基 上一代人,尤其是父母輩,經歷了戰後經濟重建期。他們強烈信奉「先苦後甘」的理財哲學。對他們而言,理財不僅是一種準備未來的工具,更是一種延遲滿足、抗拒即時誘惑的生活方式。儲蓄與投資被視為保護自己與家庭、應對未來風險的必然之舉。這種以 積累安全感為核心的理財觀,往往把當下的快樂犧牲,換來一個更加穩定的未來。 當代年輕人的理財觀:強調生活質感與自由 然而,今天的年輕一代對理財有了全新的詮釋。雖然未來的穩定依然是目標之一,但更多的是如何在當下過得更好。隨著社會結構與經濟環境的變遷,年輕人更看重理財如何提升目前的生活質量,並在不犧牲未來的情況下,獲得更多選擇自由。 他們不再把所有的快樂推遲到某個模糊的時間點,而是希望今天的每一天都能因為理財規劃而變得更有意義與價值。 對「時間」的不同詮釋:防範未來的風險與提升當下的幸福 這一代與上一代的理財差異,根源於對「時間」的不同理解。對於上一代,時間是一種需要精打細算的資源,所有的開支與儲蓄,必須以未來的安穩為出發點。而對當代年輕人而言,時間的價值更具靈活性。 他們認識到,無論多麼謹慎地規劃未來,時間總是向前流逝,未來的幸福無法確保能夠如期而至。因此,他們更願意利用理財來平衡當下與未來,將快樂與責任兩者兼顧。 兩代人對理財的詮釋差異:時代背景與人生階段的反映 兩代人對理財的看法,不僅是個人選擇的結果,更是所處時代背景的反映。上一代在艱難的經濟環境中成長,對未來的擔憂成為他們理財的核心驅動力。相比之下,當代年輕人則在信息化、金融多元化的背景下成長,必須更加靈活地應對快速變動的生活與工作環境。因此, 他們將理財視為一種現實生活的調劑工具,而非單純的未來保障。 理財的真正意義:生活的平衡與自我選擇的能力 理財不再僅僅是為了應對未來的風險,它更是一種對當下生活質感的提升。一個成功的理財規劃,應該是讓我們在享受當下的生活的同時,也能為未來打下穩固的基礎。理財的真諦,正是讓我們在不斷調整策略的過程中,達到生活的平衡,使得今天的每一個清晨,都充滿選擇自由與幸福。

川普關稅到命運秩序:投資的內在旅程

    2025年3月,美國前總統川普在競選造勢中拋出震撼彈,揚言重新大幅加徵對中國與亞洲地區的關稅。 市場瞬間如臨大敵,全球股市一夕大幅震盪,台股更是在短短幾週內狂瀉兩千點。 新聞畫面輪播著投資人臉色鐵青,社群充滿「空頭來了」的哀號。 我坐在書桌前,望著那條下墜的 K 線,心中卻異常平靜,彷彿那不是一次危機,而是一場早已排演多次的投資考驗。 這幾年走過疫情、升息、美中科技戰,我越來越確信: 投資,從來不是一場數字的遊戲,而是一次人格與心理的歷練。 市場在外翻雲覆雨,但真正決定命運的,不是那一根長黑 K, 而是我們內在的順序。 人格決定意識:投資旅程的起點 在行為金融學中,研究早已指出「人格特質」深刻影響投資行為。 高盡責性者傾向長期持有,低神經質者更能穩定看待波動(Gerrans & Faff, 2014)。 我見過太多人在市場劇震時追高殺低,他們缺的不是方法,而是一份內在穩定與自我掌控。 當川普再度拋出關稅議題,市場再度失序,若人格中缺乏穩定與紀律,意識便會被恐懼吞沒,失去了主控權。 意識決定認知:你看見的是暴跌,還是折價? 面對同一場市場修正,有人看到災難,有人卻看到機會。差別就在於我們認知框架的不同。 具備金融知識者會意識到這是「市場再評價」,懂得資產配置的人,會知道這是資產再平衡的時機。 你的意識有多清晰,認知才有多理性。 認知決定情緒:學問,是理財的避震器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指出,人類對損失的痛苦,是獲利喜悅的兩倍(損失厭惡理論)。 當你沒有知識作為支撐,情緒自然成為判斷的唯一依據。 這也是為何沒人教我們理財時,我們總是情緒先行。 而當你了解市場的邏輯、歷史的週期、配置的彈性,你會發現,情緒不再是恐慌的反射,而是理解之後的沉穩。 情緒決定判斷:投資從來不該靠直覺 恐懼時出場,貪婪時加碼,是人性;但長期來看,那也是「逆向成功」的絆腳石。 行為金融學中的「情緒捷思」(Affect Heuristic)告訴我們, 人在情緒驅動下,容易誤判風險、誤解訊號。 當川普再次掀起風暴,理智的人會回看基本面、分析市場波動與實際衝擊;情緒的人則會在隔日開盤前夜無法成眠,在毫無策略中按下「全部賣出」的按鍵。 判斷決定選擇:你的資產配置,其實早就寫好你的選擇 如果你在風暴來臨前就已規劃好資產配置、現金比重與風險控管,那你當下的選...

年輕時的一杯咖啡,勝過老來的存款

夜裡的咖啡館,年輕人圍坐在便利商店的座位區,手中捧著一杯熱咖啡,談論著最近的趣事,聊著夢想,也抱怨著生活的無奈。這一幕,或許在某些媒體的筆下,會被描繪成 「精緻窮」 的縮影——收入不高,卻不願存錢,沉浸於小確幸中,看不清未來的危機。 可是,坐在星巴克的那位老先生呢?他點了一杯黑咖啡,靜靜地望著窗外。過去幾十年,他謹慎理財,省吃儉用,把每一分錢都存下來,確保退休後的生活無憂。只是,如今他獨自坐在這裡,回憶著年輕時沒能參加的旅行,沒能與朋友盡情暢談的夜晚,沒能隨心所欲地過一次只為自己的生活。 我們習慣用「存錢」來衡量一個人是否負責任,卻忘了,人生的價值從來不只是一個銀行帳戶的數字。 錢是留給未來,還是留給老去的自己 ? 「年輕人該存錢,該為未來打算,該買房、該理財,不然老了怎麼辦?」這是社會對年輕人的期待。 可是,未來一定要建立在犧牲當下的快樂上嗎?如果今天的自己過得並不好,那麼我們努力存下的錢,究竟是給誰用的? 有些人選擇把錢花在學習上,拓展視野,認識世界,培養更好的自己;有些人選擇與朋友相聚,建立深厚的關係,讓自己的生命充滿溫度;也有人選擇偶爾買件自己喜歡的衣服、品嚐一頓美食,讓辛苦的日子多一點值得回味的時刻。 這些選擇,並不是揮霍,也不是逃避未來,而是讓未來的自己不會後悔。 媒體的一刀切,忽略了選擇背後的真實 媒體總愛說:「年輕人不買房,卻天天喝咖啡;不願存錢,卻迷戀旅行;薪水不高,卻愛買潮流商品。」但這些報導,真的看清了年輕人的內心嗎? 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個人走路,不會馬上假設他是因為沒錢搭車,因為他可能只是想散步、運動、享受街景。同樣的,看到年輕人選擇生活方式,也不能輕易貼上 「 精緻窮 」 的標籤,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與理由。 有些人存錢,是為了讓未來的自己安心;有些人選擇花錢,則是為了讓當下的自己快樂、成長、體驗人生。這兩種選擇,並沒有對錯之分。 存錢很重要,但比存錢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值得更多 00集團董事長曾說:「薪水在五萬元以下,不要存錢,去吃吃、去喝喝、看看世界,多交朋友。」這句話的核心並不是鼓勵浪費,而是提醒我們,與其在低薪時代辛苦存錢,不如先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 過去的社會,只要努力工作,存錢買房,退休後就能過上穩定的生活。但現在的時代不同了,房價高得令人望而卻步,薪資增長趕不上物價上漲,存款的利息永遠追不上通膨的速度。與其困在這種無解的焦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