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5, 2025的文章

200元的按摩課:生活投資不只看回報,也看人情

 傍晚去黃昏市場逛逛,眼角瞄到一個簡單的按摩攤。掛著手寫的招牌:「肩頸按摩 200元」,一個上了年紀的師傅坐在那裡,看起來有些疲憊但親切。我站了一會兒,本來沒打算按,但心裡突然浮出一句話:「就當是幫個忙吧。」 這不是衝動消費,是一種「棒場」的念頭。在不影響自己生活的前提下,試著把這200元變成一點點善意、一點點支持。 投資生活,也會遇到「人情風險」 說真的,按完的感覺並不好。師傅的手法很生澀、沒有節奏,按到後面我幾乎是在「等時間過完」,甚至有點後悔。但轉念一想,這或許也就是生活裡的「人情風險」吧。有時候我們不是基於效益或理性做選擇,而是出自一種同理、心軟,甚至是一時的感性。 在投資裡,這其實也有類似現象。明知某些標的沒什麼未來、甚至風險高,但因為朋友推薦、老闆推銷、親戚拜託,我們還是咬牙買了下去。不是看好,而是「不好意思說不」。這些決策,結果通常也不怎麼樣。 沉沒成本之外,也有社會觀察的收穫 200元花出去了,就當是一次 「生活觀察的學費」 吧。我看到的是一個年長者還在市場邊辛苦討生活的樣子,也許沒有專業訓練,也許只是想賺點現金養家或貼補生活。也許他並不擅長,但還是願意試著做些什麼。 我們常說 「沉沒成本不可回收」 ,但我倒覺得,這筆錢換來的不是按摩的效果,而是一種提醒:這社會上,有很多人其實撐得不輕鬆,而我們能用小額幫忙的時候,就幫一點點,不過度、不盲從,就好。 投資不是只有錢,也有心 以前我也做過整脊療程,那種按到懷疑人生的痛,換來的是效果;而今天是無痛但也無感,但卻有情。兩者各有代價,效果不同,但都讓我學到了東西。 所以說,生活裡的小花費,不只是在「買服務」,也是在面對自己的價值選擇。這一次的經驗雖然不完美,但我心裡並不覺得可惜,因為這是一種 「帶著理解的消費」 。 結語:日常小花費,也是人生投資練習 生活就像投資市場,有時候是靠理性分析,有時候是憑感覺下注。不是每一筆都會賺,也不是每一次失望就等於失敗。 這200元按摩,也許不是划算的交易,但卻是有意義的經驗。人生的投資,不只是錢要花在刀口上,有時候,刀口也在人的心上。

當我們討論一千萬元:從稀缺心理到金錢觀的成熟

 幾天前與同事結伴登山,途中找了家茶屋小歇,泡茶閒聊,話題從風景談到人生,最終聊到一位年過六十五的朋友。這位朋友因為工作不穩、收入時有時無,身體也逐步走下坡,長期以來經常得向朋友圈借錢過日。當聊到他的處境時,有人提議:「以後若他跟我們一起爬山,他的開銷大家平分就好。」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人情的溫暖,也讓我開始思考,這樣的困境,其實是很多人潛在會面對的老年現實。 我們曾開玩笑式地討論過一個假議題:「如果你突然有了一千萬元,你會怎麼用?」我當時的回答很簡單:「就正常吃喝,把日子過下去,一千萬就可以撐很久。」但那位朋友卻說:「怎麼可能還正常吃喝?有那麼多錢,當然要好好享受一下、奢靡一下啊!」 他的回答讓我當下一愣,隨即浮現一個心理學概念——稀缺理論(Scarcity Theory) 。 根據行為經濟學者所提出的觀點,長期處於稀缺狀態的人——無論是金錢、時間還是健康—— 容易產生「短視」與「補償性消費」的心理。 當一個人習慣於匱乏,對資源的想像也會變得扭曲。一千萬元在他眼中,不是讓生活更穩定的工具,而是彌補過往失去的手段。因此,他直覺的反應是揮霍,而不是規劃。 這正是許多人無法翻身的原因之一:不只是沒錢,而是即便有錢,也缺乏使用它的能力與策略 。 在我的成長與工作經驗中,曾對金錢有過許多誤解。年輕時以為投資就是靠運氣,後來跌跌撞撞地學了財務知識,從市場實戰中領悟到資本配置的重要。也因為親眼見到許多退休者的生活困境,我學會了尊重「現金流」的價值,不再盲目追求報酬率,而是回歸到「金錢要怎麼支持生活」的核心本質。 一千萬元,在不同人的眼中,有著完全不同的定義。 對於有長期財務規劃的人來說,它是保障,是選擇的自由; 對長期處於匱乏的人來說,它是補償,是報復性消費的藉口。 真正的差別,不在於「有沒有錢」,而在於「金錢觀是否成熟」。 這也讓我想起社會的一個殘酷現實:很多人並不是敗在收入太低,而是敗在沒有正確使用金錢的能力。這種能力,並不是等有錢了才會自然出現,而是要在每一筆小錢中養成,在每一次選擇中累積。 當我們討論「如果有了一千萬」,不妨也反過來想:「如果現在沒有這筆錢,我是否已經具備運用它的能力?」這樣的思考,或許才是真正的財富起點。

退休後的孤獨旅行:一個人也能走得更遠

  年輕時的夢想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曾經無數次幻想過,當我卸下工作的重擔,當日常的繁忙終結,我將背上背包,開始一段屬於自己的旅行。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曾經約定,等到我退休,我們將一起環島,去尋找那份久違的浪漫,去品味每一個清晨、每一個夜晚,無需趕時間,無需顧慮太多。 然而,生活的無常總是令人措手不及。朋友在命運的安排下匆匆離去,未曾等到我們共同的夢想成真。即使如今我即將迎來退休的時刻,曾經的朋友早已不在,留給我的只有一個空蕩的約定和無法執行的計劃。 獨自出發的決定 即使如此, 我依然決定踏上這條旅途。也許年華漸老,身體的極限或許早已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強健,但我知道,這段旅行並不僅僅是為了實現年輕時的夢想,更是為了與過去的自己和解。它將成為我對過去、對失落的朋友,乃至對未來的一次告別儀式。 我不再執著於與誰同行。雖然曾經的那些朋友無法再一起走過這條路,但這段旅程依然值得。我將獨自出發,隨心所欲地環島,走過那些我未曾細細品味的風景,停留在那些未曾停足的小城鎮,每一步都將是對自己內心的探索,對歲月流逝的緬懷。 旅行中的孤獨與自由 我的旅行方式並不奢華,住宿會選擇背包客棧或網咖,這些地方並不像高級酒店那樣寬敞舒適,卻擁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氛圍。這樣的地方,總能遇見形形色色的旅行者,或許他們是背包客,或許他們只是過客,但每一個故事、每一次交流,都讓我感到無比真實與溫暖。 或許,這樣的選擇代表著一種簡單的生活態度——沒有繁華,卻充滿了真誠。當我躺在簡單的床鋪上,透過窗外的星空或凌晨的清風,我並不感到孤獨,反而覺得自己與這片土地更加貼近,心靈與世界溝通,無需語言,只需感受。 懷念與前行 這段獨自旅行的路,並不再是年輕時的激情四射,而是一段更加平靜、更加內斂的心靈旅程。每一個日出日落,都像是在與過去的我對話;每一個停留的瞬間,都是對失落的朋友的告別,也是對自己未來的展望。 我會想起曾經的朋友,想起那段未曾完成的約定。儘管他們無法再與我同行,但我相信,無論他們身在何方,他們的夢想和精神都會在這段旅程中與我同在。我會以自己的方式,繼續那份未竟的浪漫,走下去,無論是在台灣的哪一個角落,還是在自己心靈的深處。 總結:一人也能走得更遠 環島旅行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單純的旅程,它更像是我對過去的告別,也是對未來的期盼。無論是一個人,還是與人同行,旅行的意義永遠在於那份無畏的探索和不斷...

當世界震盪,你能冷靜出手嗎?——從中美貿易戰談「危機入市」的真義

2025年4月初,一場由關稅引爆的火藥桶再度升溫。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新一波對中關稅政策後,中國隨即反制,全面加徵34%的「對等關稅」,並對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貿易戰態勢全面升高。市場情緒瞬間崩潰,美股道瓊狂瀉2231點,納指單日重挫5.8%,熊市號角響起。 面對這般劇烈波動,投資者最常問的不是「會跌到哪裡?」而是:「這是不是我應該進場的機會?」 危機,是恐懼的代名詞,還是機會的化身? 在投資市場中,「危機」常伴隨著「機會」一詞一同出現。但這個組合不應只是媒體的標語,而是一場關於人性、經濟結構與資產定價的深刻對話。 熊市的出現,不是市場的終點,而是資產重新定價的開始。當投資人因恐懼而逃離市場,正是資產價格大幅折價的時刻。這正是理性投資者默默佈局的良機,也是一種資產錯配帶來超額報酬的經典場景。 為什麼多數人做不到「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一、行為金融的陷阱:損失趨避 vs. 短期焦慮 行為經濟學家發現,人對損失的痛苦遠大於獲利的快感。當市場下跌,一般民眾傾向「停損」來止痛,而非「低接」來反轉。這是心理機制的自然反應,但在資本市場中卻導致「高買低賣」的惡性循環。 二、資訊焦慮與媒體恐慌放大器 新聞媒體傾向渲染恐慌情緒,使市場下跌不只是數字變化,而是情緒海嘯。一般投資人若無獨立思考能力,常在這種情境下迷失,錯過市場落底的黃金時刻。 危機入市不是賭博,而是科學與紀律的實踐 真正成功的危機入市者,往往不是憑直覺賭底部,而是依靠明確的策略與資產規劃。 1. 預設進場機制:設好「下跌分批進場」點 例如當大盤下跌10%、20%、30%時分批進場,而非一次性押注。不求最低,只求合理。 2. 留好現金部位: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在市場高點時預留現金,為下跌時準備「火力」。沒有彈藥,無法抄底。 3. 堅守定期定額:讓時間平滑市場波動 若沒有判斷時機的能力,定期定額買入大盤ETF是平民投資者最務實的做法,如台灣的0050、00878、美國的VTI、SCHD等。 4. 投資目標要長期:不要拿短線錢玩長線波動 退休金、教育基金這類長期資金,是可以承受短期波動來換取長期報酬的,不應因一次回調就全線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