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17, 2025的文章

買車,不要把錢留到死

前陣子和老同學聊天,他說:「我最近在考慮買車,不知道該買新車還是二手車,二手車便宜很多,但新車比較可靠。」這句話讓我想到一個問題——錢,到底是存來的,還是花來讓自己過得更好的? 很多人一輩子省吃儉用,存了一堆錢,最後卻沒能好好享受。等到年紀大了,身體不行了,錢還在銀行裡,可是機會卻已經過去了。如果錢不能讓你活得更輕鬆、更舒適,那麼存再多,又有什麼意義? 買車,不是買最便宜的,而是買最適合的 買車這件事,重點不是「哪個比較省」,而是「哪個能讓你的生活更好」。花錢不是壞事,重點是怎麼花才值得。 1:新車 vs. 二手車: 如果買一台便宜的二手車,結果三天兩頭進廠修理,不但浪費時間,還讓你開車時提心吊膽,這樣的選擇真的比較聰明嗎? 2:省錢 vs. 省麻煩: 有些人買車只看當下價格,結果卻忽略了後續維修、油耗、安全性的問題。如果多花一點錢,能讓自己每天都更輕鬆,那這筆錢花得就值得。 3:享受當下 vs. 等將來再說 :有些人總是等著「將來有錢再換好車」,但問題是,「將來」真的會到來嗎?如果你的存錢方式只是一再延後享受,那麼這輛車可能永遠不會出現在你的生活裡。 錢是用來過好生活的,不是帶進棺材的 人一生的財富,最終能用到的,才算真正擁有。買車、吃飯、旅遊,這些花費的本質,不是浪費,而是讓你的生命變得更有質感。 如果你買這台車,能讓你上班更輕鬆、生活更便利、甚至假日能自在地開出去玩,那這筆錢就花得有價值。因為錢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存到死,而是讓你活得更好。

市場不獎勵愛面子的人 ——寫給在信仰與理財之間掙扎的妳,也寫給那個還不敢承認自己會錯的人

 賈伯斯曾說:「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交往,因為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 這句話初聽帶刺,細嚼卻是智慧。他不是在嘲諷,而是在讚美一種人:願意放下面子、持續學習的人。 這讓我想到理財這條路——它從來不是靠聰明才智取勝,而是靠願不願意承認錯誤、持續調整走遠。 【理財的路上,最難跨越的,不是貧窮,是自尊】 經濟學有個「沉沒成本謬誤」,意思是:人們會因為過去已經投入了時間或金錢,就不願意承認錯誤。這樣的心理,常常讓我們在錯誤的投資裡越陷越深。 這也讓我想到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所說的「成長型思維」:願意修正、願意學習錯誤的人,才會真正成長。 簡單來說,市場獎勵願意改變的人,不是堅持自己沒錯的人。 【信仰不是推卸責任,而是勇敢面對生活】 我有位女性老朋友,信仰非常虔誠。她常說:「我是為上帝而活,若祂覺得我需要,自然會給我。」她對投資毫無興趣,也拒絕學習理財。每次談起金錢,她總是微笑,說:「上帝會供應。」 這樣的回答有種平靜,但也帶著讓人無法安心的輕飄。 因為宗教學裡,其實也談到「信仰的責任」。 正如馬丁路德說過:「一個真正信上帝的人,會更努力管理世界,而不是更懶散地逃避現實。」 若我們把信仰當作「不作為的理由」,我們其實是對上帝的賜予關上了門。 【面對金錢,不代表貪婪,而是一種成熟】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要先滿足基本的生理與安全需求,才有能力追求自我實現與精神信仰。這不是現實,而是人的結構。 換句話說,當我們連生活費都不穩定時,是很難真正活出信仰裡的自由與愛的。 我曾經也是「不想談錢」的人。總覺得金錢是庸俗的。但後來才明白,錢不是我們的目的,卻是我們完成使命的工具。 理財,說到底,是為了讓我們不必為生活焦頭爛額,好把時間和心力,投入更有價值的事——不論是服事、陪伴家人、或照顧自己。 【錯誤不會毀了你,但逃避錯誤會】 很多人在市場裡輸了錢,不是因為投資太差,而是因為不願意承認「我看錯了」、「我沒懂」、「我太急了」。 我知道,說出這些話很難。但這正是理財裡最寶貴的一刻——誠實面對自己。 這比分析技術線型還重要。 因為技術會變,但誠實,能救我們一次又一次。 【信仰與理財,從不是對立,而是互補】 我的這女性朋友若能明白: 理財不是不信任上帝,而是成為忠心的管家,善用祂交付的資源。 那麼她就會知道:投資、學習、計畫,不是世俗的算計,而是信仰的延伸。 【願我們學會賺錢,也...

從風險到現金流的50+人生:我終於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年輕追報酬,年長求穩定——一場財務心境的轉變 年輕時,我以為投資是一場華麗的冒險,只要膽大心細,就能從市場撈到豐厚報酬。於是我追著標的跑、盯著數字跳,像個永遠在等待下一個機會的獵人。市場上每一個波動,都牽動我的情緒;每一場下跌,都讓我懷疑自己的判斷和能力。 但步入50歲後,我才真正看清:人生最大的風險,並不是投資失利,而是沒有穩定的現金流。 財務理論也說:「現金流為王」 這不只是感性的體悟,更有理論支持。在企業財報中,我們都知道現金流量表的重要性;同樣地,個人財務也需要現金流來維持運轉。 **現金流理論(Cash Flow Theory)**告訴我們,一個人或企業是否具備可持續性,取決於是否能穩定產出淨現金流入,而非帳面上的資產有多亮眼。 **「Cash is King」**這句話,年輕時我不以為意,如今卻感同身受。當勞動收入逐漸減少、醫療與生活費用卻不會停擺,沒有現金流就等於失去行動力與選擇權。 從資本利得轉向現金流:投資思維的調整 我開始調整投資策略,從追逐高報酬轉向尋找穩定現金流的資產。ETF、高股息基金、定期配息的債券與不動產型資產,漸漸成為我的核心配置。這些投資不是為了暴利,而是為了每月、每季能有一筆可預期的收入來源。 同時我也學會了資產負債思維—— 衡量一項資產的價值,不是看它現在漲了多少,而是看它是否能穩定產出現金、支撐我的生活。 曾經信奉的**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讓我明白,市場價格早已反映所有資訊,沒有人能長期預測行情。但我也學會了與市場共存,而不是與它對抗。真正穩定的現金流,來自合理配置與長期耐心,而不是神操作或內線消息。 安穩比暴利更重要:心境的成長 這樣的轉變不只是理財策略,更是一場心境的修行。從「我還能賺多少?」變成「我夠用了嗎?」從「怎樣快速致富?」轉為「怎樣安穩過日子?」 我不再羨慕別人帳戶裡的數字,而是珍惜自己每月收到的現金流入。那種穩定、可預測、能支撐基本生活所需的安全感,才是真正的財務自由。 結語:50+的我們,該學會的不是衝刺,而是節奏 回頭看,這條從風險走向現金流的路,其實是每個邁入中年的人都該走的一段路。它不是放棄對財富的追求,而是開始學會怎麼與生活和平共處。因為這個階段,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手中能流動的現金,而不是帳面上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