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輝達遇上北士科:商業行為不該被政治化的第一課
「當政治凌駕契約,市場信任就開始瓦解。」 事件導入:輿論與爭議 最近的 輝達北士科案件 引起各界熱議。從政論名嘴到社群討論,幾乎每個評論都從政治角度切入,甚至有觀點暗示企業若不退讓就是「公敵」。 但如果我們暫時把政治因素放一邊,回到最基本的商業邏輯,事情其實很簡單: 企業投資,追求獲利,合法土地交易,理應由市場決定價格。 舉個簡單的比喻:你有一塊土地,有人看上了、開出合理價格,你能不賣嗎? 待價而沽,本就是市場原理。 輝達想進駐北士科,可以提高 GDP,但那不等於新光人壽就必須成為政治工具去承擔損失。 商業行為的本質:合法獲利與契約自由 商業活動的核心,是 追求合理獲利 ,而非迎合社會道德或政治壓力。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早在《國富論》中就指出,自利行為在市場規則下能促進整體效率。 合法性原則 :土地歸誰合法所有,誰就有權決定是否出售。 契約自由 :交易的雙方可自主協商價格,政府不應越界干預。 待價而沽 :不是貪婪,而是市場價值的真實反映。 換句話說,把商業行為政治化,會破壞市場信任,也增加企業決策成本。企業家必須花更多時間應對政治輿論,而非專注在提升技術或服務。 政治化的輿論:經濟效率的隱形殺手 政論節目與社群媒體上,往往用 道德綁架 企業:企業不退讓就成為「公敵」、「阻礙國家發展」。這種言論有幾個隱憂: 扭曲市場信號 :價格不再由供需決定,而是由政治壓力調整。 降低效率 :企業投資決策受到政治考量影響,可能放棄最佳方案。 破壞信任 :股東、投資者會擔心政策或輿論風險,市場信心下降。 如果用公共選擇理論來分析,政治干預背後是利益博弈,結果往往不是最有效率的經濟決策,而是 媒體與輿論主導的短期政治利益 。 個案啟示:北士科的三方困境 在北士科案中,涉及三方利益: 政府 :擔心被批評圖利企業 新光人壽 :怕被股東控告違反信託責任 社會輿論 :看熱鬧、站隊政治 每方都有合理的考量,但政治化的外力使得最基本的商業討價還價過程變得複雜。其實,如果回到市場本位,大家各司其職,透明交易、合理價格,衝突自然可大幅降低。 結語:理性市場的第一課 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簡單卻容易忽略的道理: 商業就是商業,政治不應過度介入 。 企業合法追求利潤,是社會經濟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