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1, 2025的文章

「無所事事」的高級版本:當富人說閒,他們其實很忙!

富人與一般人對「閒」的不同理解 有一天,我跟一位退休的朋友聊天,他語重心長地說:「我現在每天都無所事事,閒來閒去。」 這話一出,我腦海立刻浮現出一幅畫面——他大概穿著鬆垮的睡衣,手裡抓著一包洋芋片,癱在沙發上對著電視機發呆,過著我們夢寐以求的退休生活:沒事做,也不用做事。 結果,當我聯絡他時,發現現實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這傢伙不是在日本吃壽司,就是在歐洲喝咖啡,甚至有次他回訊息時,我還以為他坐在阿里山的小火車上,悠哉地看風景。他的「無所事事」,根本不是那種「發霉」的閒,而是隨時準備「浪跡天涯」的閒。 我忍不住問:「你這哪是無所事事啊?你比上班還忙吧?」 他淡淡地說:「現在的我,不用再看老闆臉色,不用打卡,想幹嘛就幹嘛,這不就叫『無所事事』嗎?」 這時候我才明白,原來他的「無所事事」,翻譯成我們普通人的語言,就是:「 沒有工作這種事來束縛我 」。而我們的「無所事事」,通常還會自帶點焦慮和茫然,彷彿閒得不夠心虛,生活就少了點安全感。 更氣人的是,他年輕時隨手買了1000美元的比特幣,當時比特幣還不到一塊美金。等漲到五美元時,他隨便賣了900個,留了100個。結果,比特幣飆到三萬美元,他直接宣布退休,從此開始他的「無所事事」人生。 你能想像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無所事事」嗎?這可不是整天窩在家裡跟沙發黏在一起,而是想去哪就去哪,想玩什麼就玩什麼,甚至忙到沒時間工作。 所以說,當我們這些普通人在聊「無所事事」時,通常是指:「今天不知道要幹嘛,刷個手機打發時間好了。」但對有錢人來說,「無所事事」的意思是:「今天是去巴黎喝咖啡,還是去北海道泡溫泉呢?」 這時候,我終於悟出一個人生道理:我們追求的財富自由,並不是帳戶裡有多少錢,而是擁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真正的「無所事事」,不是窩在家裡等時間過去,而是可以隨時坐上阿里山的小火車,吹著山風,看著雲霧繚繞,然後跟人家說:「哎呀,最近都沒什麼事做。」 如果這就是「無所事事」,那我願意忙到沒時間工作啊!

生活的美好,不僅僅是擁有一間房子,更是擁有對未來的掌控與選擇權

台北,這座佇立在現代與傳統之間的城市,散發著無窮的吸引力。她是知識的殿堂,是創意的源泉,是無數年輕人心中的夢想之地。每當我漫步於這座城市的街頭,感受那熙攘的喧囂和流動的人群,心中總會泛起一種莫名的情愫。台北的每一個角落,都在訴說著關於夢想、奮鬥與未來的故事。然而,在這些故事背後,卻隱藏著一個難以忽視的現實——那便是日益高漲的房價。 高房價的烙印 台北的年輕人,生活在這座城的光影之間,卻無法逃脫那沉重的陰影——高房價。在這座熱情而充滿希望的城市,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最大的夢想並非是攀上事業的高峰,而是能夠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可是,這個夢想似乎與現實相距越來越遠。高房價的漩渦將他們卷入其中,不論如何努力,始終難以擺脫那沉重的負擔。 走在市區的街頭,看著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年輕人心中所充滿的,往往不僅是對未來的憧憬,還有對現實的深深無奈。當一個小小的公寓,也已經遠超過他們的負擔能力時,那些曾經的理想,似乎都開始變得模糊而遙遠。這座城市的生活,仿佛是一個高價的通行證,年輕人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才有資格進入其中。然而,付出後的回報卻並不一定能夠匹配他們的期望。 夢想與現實的拉鋸 然而,即便如此,年輕人依然選擇在這座城市中奮力拼搏。他們知道,這裡擁有他們所向往的生活方式,這裡有無限的機會,有無數的可能。台北,儘管有著高房價這一沉重的負擔,卻依然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來到這裡追逐夢想。或許,這就是這座城市最迷人的地方——它總能夠激發人心中那份不甘心的鬥志,即使面對重重困難,依然不放棄追求那份屬於自己的未來。 然而,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拉鋸,讓年輕人時常處於一種內心的掙扎之中。他們無法忽視現實中的種種困難,但又無法放下對未來的那份渴望。這種心情,是那麼熟悉又那麼沉重,仿佛每一天都在面對一場無聲的戰鬥。年輕人所渴望的,不僅僅是擁有一間房子,而是擁有一個能夠自由選擇的生活,他們渴望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再被那些看不見的枷鎖所束縛。 投資:一條探索未來的道路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年輕人開始轉向另一條道路——投資。他們開始理解,與其將所有希望寄託在一個固定的收入上,還不如學會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中找到更多的可能性。投資,對他們而言,已不僅是財富的積累,更是一種生活的選擇。他們想要在這座城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無論是透過資本的運作,還是透過理智的規劃,投資成為了他們追求自由的鑰匙。...

過了50歲才懂:「賺多不如領得穩」,退休理財的真正重點

  年輕時,我們總是有一個「一夕致富」的夢想。誰不曾在深夜裡,幻想自己一夜之間中個大獎,或者在股市裡賺個幾個億,然後買下心儀的豪宅,開上跑車,過上天堂般的生活?不過,等到過了50歲,這些夢想變得越來越像是年輕時的童話,聽聽就好,別當真的。 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常常會被「一夜致富」的幻想誘惑,想著股市或加密貨幣又有了新的一波熱潮,心裡不禁有些小小的激動:「如果這次我能碰上對的時機,那是不是就能一飛沖天?」 可惜,當年紀一大把,這些衝動似乎變得越來越不切實際。 退休理財,跟炒股票有啥不一樣? 這時候,我們才開始明白,真正的理財智慧並不是依賴那些充滿不確定性的「大賺一筆」機會,而是找到能夠穩定輸出現金流的途徑。年輕時,我們熱衷於炒股、賺大錢,心裡總覺得只要忍耐一點點,總能等到那筆能改變人生的財富。可是隨著年齡增長,這些想法漸漸淡出了心頭,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簡單而真實的信念:「賺多不如領得穩。」 進入退休階段後,我們才會發現,真正的挑戰不再是如何賺更多,而是如何在沒有固定收入的情況下,能夠維持一個穩定且舒適的生活。畢竟,誰想在退休後,還得因為股市波動或經濟不景氣而焦慮不安呢? 穩定現金流,才是王道 退休理財的核心,就是如何確保每個月都有穩定的現金流,而不再依賴那些飄渺不定的「賺大錢」機會。試想,如果退休後每個月都能從你的投資中穩穩領到現金,就算股市一時無大漲,生活也能繼續過得有條不紊。這樣的穩定感,才是退休生活的真正保障。 所以,我們開始尋求那些能帶來穩定收入的理財方式,比如: 1 : 股息收入: 持有高股息的股票或ETF,年年都有股息進帳,這就像是給自己養了隻穩定產蛋的母雞。雖然它不會讓你一夜致富,但每年都有穩定的現金流進帳,足以應付日常生活。 2: 債券收入: 債券是退休理財中的“老實人”,低風險、穩定回報。它不像股票那樣可能一飛沖天,也不像 加密 貨幣那樣瞬間暴跌,但它能夠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讓你安心度過退休生活。 3: 不動產收入: 買房出租也是一個穩定的選擇。雖然它不會讓你像炒股一樣經常經歷驚天動地的漲跌,但租金收入 每月 穩定進帳,這就像是你把退休金穩穩存入了房產裡。 4: 年金 :年金是一種定期支付的金融產品,給予你固定的收入來源。它就像是個“鐵飯碗”,不管股市怎麼波動,年金 每月 都會如期送達。 風險管理,別再當韭菜 這時候,理財的心態也必須轉...

退休不是人變笨,是詐騙手段太聰明 —— 被「暖男群主」騙走八千萬的故事

  你以為詐騙集團都是滿口粗話、躲在陰暗網咖裡敲鍵盤? 錯。現在的詐騙集團,不只會賣萌,還會賣溫暖。 這是真人真事改編,故事主角是前政府機構的退休高層,叫他林董好了。他是那種穿西裝走路帶風、以前見部長不必預約的人。退休後,兒子女兒都在國外工作,一年能見一面算是奇蹟。 空巢期來臨,時間變多、關心變少,心靈就這麼鬆了一口氣,也為詐騙留下破口。 一切從一個「投資理財Line群組」開始 有一天,一個退休同事邀林董加入一個「理財分享群」,說群主是位年輕人,很有愛心,每天早上會打招呼、提醒大家喝水。 群主人設登場: #形象溫和有禮,偶爾發照片:帶媽媽去看中醫、去花市挑多肉植物。 #會說客語、也會用台語問候,親切度直逼鄰居家的阿成小弟。 #每天關心你:「林董,昨晚有睡好嗎?要不要泡個薑茶,最近天氣濕冷。」 #偶爾曬貓,還加一句:「陪伴是最貴的投資。」 你看,一個人如此溫柔體貼,還關心你身心靈三個層面,怎麼可能是壞人?林董也開始覺得,這小夥子比自己孩子還貼心。 那些年我們聽過的話術,現在變得更高級 群主開始「無私分享」投資觀念: 「林董,現在全世界都在印鈔票,貨幣正在貶值,你辛苦存的退休金未來可能變壁紙喔。」 「年金改革一波波,政府也撐不住,您現在領的,未來可能剩一半。與其等政府救,不如自己先布局。」 「虛擬貨幣是現在最穩的資產轉移工具,美國退休基金也在買。林董,您晚一步,就少一筆退休財。」 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這就是利用知識+半真半假的時事當子彈,配上「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焦慮製造術,讓人主動踏進陷阱。 先小利,再大割:八千萬與一棟房子,一夕蒸發 起初只是林董投個30萬試水溫,一個月後「報酬率20%」直接進帳群內「數位錢包」。群主還說: 「林董您這麼資深,應該要給年輕人一點信心,一起拉群的收益。」 於是,100萬、300萬、2000萬……後來甚至拿家中一棟出租中的透天抵押貸款,全投了進去。 但某天早上醒來,群組解散、APP無法登入、客服消失,只剩他自己和那句熟悉的問候: 「林董,早安,記得喝溫水喔。」 這句話變成了林董心裡永遠的陰影。 詐騙集團會進化,我們的免疫力也要升級 退休後會變單純,但不是變傻,而是情感的缺口讓人渴望信任與關心。詐騙集團正是利用這點,把人設包裝得像天使,話術包裝得像知識,讓你「甘心被騙、心甘情願」。 他們懂心理學、懂金融、懂孤單,也懂你。 ...

在制度變調之後:一名公務員的退場與重生 我是在制度的懷抱中長大的公務員。

二十幾歲進入體制,領著不高卻穩定的薪水,心裡裝著一份單純的期待——三十年後,平穩退休,安度晚年。 每月提撥的退休金,像是存進未來的一筆安慰。我不奢望富貴,只希望歲月可親,制度可依。然而,有一天,那個熟悉的秩序突然變調。 當改革來敲門 那是個普通的日子,我在辦公室泡了一杯咖啡,打開電腦時,新聞跳出:「公務員年金改革拍板定案。」 我怔住了。那一瞬間,原本稀鬆平常的日常,忽然變得陌生。改革的條文寫得很清楚:所得替代率下修,年資認定調整,月退金不再是原本的數字。每一條,都是對未來的重塑;每一字,都是對過往承諾的質疑。 身旁的同事低聲議論,有人怒斥不公,有人苦笑說:「早知道就不要當公務員了。」我沒說話,只覺得胸口像壓了一塊石頭。三十年的信賴,竟然在一紙公告下失重。 法律的信賴與個人的現實 「信賴保護原則」,曾經是我在法規課上畫過螢光筆的重點。國家與人民之間的約定,不該被任意撕毀。 退休金,對我們而言,不是獎賞,而是遞延給付,是薪水的一部分,是以青春換來的未來。 但現實提醒我:制度可以修,信賴可以解釋。在公益與財政壓力之下,個人的預期可以變成代價。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來我們不是站在制度之中,而是制度之下。 人生的第二次學習 退休之後,我開始重新學習怎麼生活。學投資、看財報、理解ETF與殖利率,那些年輕時覺得遙不可及的字眼,成了我每天的基本功。 我也開始省思:如果不能再依賴國家,那我還能依賴什麼?我發現,自己真正該建立的,不只是財務安全,而是心理韌性與行動能力。退休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次踏入陌生世界的起點。 結語:制度之外,我還有選擇 有人說,年金改革剝奪了公務員的尊嚴。但我更想說,它讓我醒來,重新面對那個曾經習於依賴的自己。 制度可以變,人可以痛,但痛過之後仍能選擇站起來。不是為了對抗什麼,而是為了讓自己在制度之外,仍有選擇的勇氣與能力。 晚年或許不如預期安穩,但我依然選擇相信,走過顛簸之後,黃昏也可以是另一種光亮的開始。

退休生活圈(三) 預算控管不是摳,是理性地面對有限資源

  走在現金流的路上之三 那天山上泡茶時,朋友阿德遲到了。他一邊喘一邊笑說:「我剛去大賣場買特價的咖啡豆,省了80塊,結果車子停紅線被拍照,罰單1,200元!」 大家哄堂大笑。阿德自嘲說:「看來節流要有策略,不然就變成省小錢、花大錢。」 這場對話,開啟了我們一連串關於「預算」的討論。 一、節流不是吝嗇,是對資源的尊重 許多人一聽到「預算控管」,就聯想到「小氣」、「沒情趣」、「斤斤計較」。但其實真正的預算控管,是一種生活的價值排序與資源分配。 在經濟學上,這對應到「機會成本」的概念。當你選擇把錢花在某個地方,就等於放棄了花在其他地方的機會。真正的理性,是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總資源有限這個現實。 像我們泡茶的這群朋友,有的退休,有的接案,有的投資為生。收入來源不再固定,反而更需要用有限資源創造穩定與彈性。 二、生活不是縮水,而是重新調頻 阿德後來說,其實他不是為了省錢買咖啡,而是因為過去常亂買,囤了太多喝不完、風味不對的豆子。他現在不買便宜的,只買自己真正會喝的。 這就是預算控管的真諦:不是花得更少,而是花得更準。 有些朋友每個月會做「花費檢視」,列出三類: 必要支出(如房租、保險、醫療) 生活享受(如泡茶器具、好書) 無感浪費(像訂了沒在用的影音平台) 我們爬山那天,彼此交換了一些「預算實驗」的心得,像是: 一位朋友每月只提領固定現金,花完就停,不用信用卡。 另一位設「彈性預算」,例如朋友聚餐費每月1,000元內,能用但不能超額。 這些都不是摳,而是讓生活有節奏感與選擇權。 三、預算不是限制,而是自由的地圖 就像登山需要規劃水量與體力分配,預算也是生活中的「配重」。控制得宜,才能走得遠、看得廣。 有次我們說到退休旅遊,有人問:「你們都怎麼決定去哪裡玩?」 朋友小敏說她有「夢想清單」與「預算清單」兩本筆記本。每年從交集處挑出一到兩個行程。她說: 「我不是沒錢去歐洲,而是知道去那裡會讓我隔年沒餘裕去探望遠地的家人。所以我選擇今年去台東泡湯,看海放空。」 這不是退讓,是有選擇的生活。 四、財務節奏是安心感的延伸 當我們討論現金流與預算的關係時,有人問:「預算這麼麻煩,有必要做得這麼細嗎?」 另一位年長的朋友說:「當我每月都能掌控收支、知道錢花在哪裡,反而不焦慮。因為我不怕帳戶的數字變動,而是知道自己有能力控制它。」 這句話像泡茶時穩穩拿著茶壺的手——不是力氣大,而是節...

小股東投資生活(三):風險控管的日常哲學

 每年股東季,我領著通知書換便當的習慣看似平凡,卻在不知不覺中提醒我:投資的本質,不在於預測未來,而在於管理不確定。 我們無法控制市場的漲跌,卻可以選擇如何面對風險。這,就是我所謂的日常風險控管哲學。 不是害怕風險,而是敬畏風險 年輕時,我也曾以為風險是可以被「戰勝」的,只要技術夠強、眼光夠準,就能穩穩賺錢。 後來才明白,真正成熟的投資者不是無視風險,而是學會與風險共處。 風險不是敵人,是旅途中無法忽略的地形圖。 我選擇不去押寶單一標的,不追逐高報酬,而是建構一套自己看得懂、睡得著的資產配置。對我來說,這就是風險控管的第一步。 安全邊際,讓我不必靠運氣生存 投資圈常提到「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這個概念,意思是在不確定性中預留空間,避免一次失誤就讓整盤棋崩潰。 退休後,我更加重視現金流穩定性。再吸引人的投資機會,若需犧牲現金流或承擔過度波動,我會果斷放手。因為我深知: 投資不是靠運氣活下來,而是靠原則長久走下去。 現金流,是面對風險最溫柔的緩衝墊 與其說我在追求報酬,不如說我在打造一張「可預測的人生床墊」。 ETF、定期配息型資產、高股息商品,雖然成長不如飆股刺激,但卻提供我每月或每季穩定的現金流——這是讓我面對市場波動時,依然能心如止水的關鍵。 你會發現,當現金流穩定時,風險反而變小,因為你不必急著賣出,也不必恐慌割肉。 心理帳戶的反向運用:為風險設停損線 我也會刻意為某些「高波動標的」設立心理帳戶,設定虧損容忍度與退場機制。 這看似保守,其實是一種前置處理風險情緒的方式——讓我不在市場最黑暗時刻做出最錯誤的決策。 行為財務學裡說,人類不是理性的動物,而是有感情的生物。 真正的投資哲學,是預設自己會犯錯,然後替自己預留下台階。 結語:風險管理,不是為了避免損失,而是保留活下去的能力 我常對自己說:投資不是贏得勝利,而是避免出局。 風險控管不會讓你一夕暴富,但會讓你在風暴來臨時,還有繼續走下去的選擇權。 就像那張小小的股東商品卡,看似微不足道,卻提醒我: 我們所追求的從來不是數字的堆積,而是那份穿越無常後仍能坐下吃飯的安穩。

退休生活圈(一) 再投資-談高股息配息再投入的心理門檻與策略思維

  走在現金流的路上之一 一、從「花掉」到「留下」的心理轉換:延遲滿足 vs. 即時滿足 對多數人而言,拿到現金配息時的第一直覺是「這是可以花的錢」。這是人類天性,也符合行為經濟學中「即時滿足偏好」(Present Bias)的概念: 我們傾向於高估當下的利益,而低估未來的回報。 但如果你的目標是透過投資建立穩定的退休現金流,那麼這筆錢的真正價值,其實在於它還可以再創造更多現金流。 當你開始思考「這筆錢能為未來再創造多少配息」,而非「這筆錢現在能讓我多吃一頓大餐」,你就踏上了再投資的道路。 這不只是財務選擇,而是對自我掌控力的一次訓練。 二、心理門檻:再投資難的不是技術,是人性 1. 現金的觸感強烈(心理帳戶) 行為經濟學家 Richard Thaler 提出「心理帳戶」理論(Mental Accounting): 我們會對不同來源的錢賦予不同的使用用途。 例如: 工資 → 日常開銷 紅包或配息 → 奢侈、犒賞、自我獎勵 因此,拿到配息時,大腦自動分類為「額外收入」,導致我們更容易花掉,而不是理性思考這筆錢的最佳用途。 2. 損失厭惡與不確定感 另一個關鍵,是「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 我們對「失去金錢」的痛苦遠大於「獲得同樣金額」的快樂。 所以即使再投資是理性的選擇,但若市場下跌,我們會懊惱自己「幹嘛不先把錢留下來」——這種情緒,常讓人停止再投入。 這也與「行為金融學」中提到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相呼應。 三、再投資的策略與實務做法 1. 再投入的時機 定期投入:不考慮市場時機,平均成本法對抗人性,簡單有效。 市場低點加碼:需要市場觀察力與冷靜判斷,適合進階投資者。 再平衡式投入:配息再分流至低波動或其他類型資產,提升配置效率。 這裡可運用「動態資產配置理論(Dynamic Asset Allocation)」觀念,將配息視為再平衡資源,讓資產隨風險偏好自我調整。 2. 標的選擇策略 原商品再投入:延續原本投資邏輯,擴大持股規模與現金流基礎。 組合配置:以核心(高股息)+衛星(成長型)策略,再投資不僅鞏固現金流,也強化資產淨值潛力。 此策略與「核心衛星投資法」(Core-Satellite Strategy)一致,是長期投資者常見的穩健配置模式。 四、配息的雪球效應:複利是再投資的靈魂 巴菲特說:「人生中最強大的...

退休生活圈(二) 為自己配一份退休薪水

走在退休現金流路上之二 一、退休,不是停止收入,而是轉換收入來源 那天跟幾個老朋友去爬山,山腳下泡了一壺茶。茶香淡淡,鳥鳴山風,我們邊泡茶邊聊起彼此的生活。 有朋友說現在退休了最怕的不是無聊,是月底那筆固定進帳不見了,心裡不踏實;也有人說他靠配息過生活,日子雖不奢華,但能自由排活動,像這樣說走就走的登山泡茶,也算是「配得起」的人生。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退休」這件事,與其說是結束,不如說是另一種開始——從勞力換收入的時代,轉向讓資產幫你發薪水的階段。 二、建立「財務替身」:讓資產替你上班 過去靠上班領薪,現在我們需要一個「財務替身」——能每月穩定發薪,不會請假、不會辭職的可靠系統。 這就是投資高股息資產、打造現金流的目的。 我們要做的,是替自己設計一套「退休薪水制度」,讓過去努力累積的本金,轉化為穩定的現金流。 這與經濟學中的「資本與勞動替代」概念不謀而合:當勞動不再可持續,資本就要出面接棒。 三、薪水感的心理需求:現金流是一種穩定感 為自己配一份退休薪水 走在現金流的路上之二 朋友在泡茶時也說了句話:「我不是怕沒錢,是怕沒有每月入帳的感覺。」 這正是心理學上的薪資依賴現象。 即使帳戶裡有幾百萬,但如果沒有現金流入,心裡總是有種不踏實;反之,即便每月只進帳三萬,心中那份「被生活接住」的安心感卻很真實。 這就是行為經濟學裡說的現金流錯覺(Cash Flow Illusion)。它告訴我們:「安心不是來自總資產,而是來自可用現金。」 四、從「資產成長」到「資產給薪」的轉變 過去拚報酬率、搶成長股,是為了資產最大化; 但退休後,策略該轉向:資產穩定配息,成為現金流來源。 實務做法上包括: 1:持有高股息ETF或收益型資產 2:降低波動性,提高預測性 3:分散風險來源(不同資產類型與產業) 4:持續觀察與再平衡 退休後追求的不是獲利極大化,而是生活穩定化。 五、「配薪人生」的實踐方式 泡完茶回程下山時,我在心裡默默算了筆帳: 若每月需要 30,000 元來過簡單生活,一年就需 36 萬; 若選擇年配息 5% 的資產,等於要準備 720 萬元; 但若能提高到 6%,則只需 600 萬。 關鍵不是數字,而是思維——為自己配薪水,是一種有系統的生活準備。 你可以設一個「模擬薪資帳戶」,把配息集中,像上班族發薪那樣,每月提領。剩餘再滾入複利,是一種穩定又成長的理財習慣。 這讓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