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12, 2025的文章

當事實與信念背離:投資與信仰的兩面鏡

    在這個資訊爆炸、選擇繁多的時代,真相不再稀罕,反而顯得廉價。因為我發現,哪怕事實早已清晰可見,人們卻仍常選擇相信內心的舊信念。這樣的情形,在我長年接觸的兩個領域——投資理財與宗教信仰——中尤其明顯。 一、理財:當信念成為虧損的藉口 我年輕時對理財懵懂無知,直到工作穩定後才開始關注財務自由與資產配置。一開始我相信各種專家理論、書籍金句與網路名人推薦,結果操作幾年下來,不但沒賺錢,反而帳面虧損連連。 我讀書、上課、看技術分析,也曾迷信「高股息穩賺不賠」的說法。即使明知配息在下降、股價不斷破底,我仍選擇相信:「只是暫時的波動」,「長期投資一定會回來」。直到某一天,我終於承認,真正的問題不是市場,而是我自己對風險的誤判與對方法的迷信。 後來我轉向以現金流為核心的配置,並以「穩定過日子」取代「追求暴利」。我不再相信某個單一指標、某位名嘴,而是學習用更開放的態度看待市場。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投資最大的敵人,不是行情,而是我們不願修正錯誤信念的自己。 二、信仰:當信心成為逃避現實的堡壘 在信仰上,我曾經也堅信:「只要禱告、相信,事情總會改變」。但人生有時候就是會讓你面對無法理解的苦難——疾病、家庭破裂、職場低谷、被背叛的信任。那時我也曾懷疑,是不是我信得不夠,是不是做得還不夠多。 我看過一些信徒,明明生活困苦、禱告無效,卻仍堅守某些教條,甚至放棄自我思考。我逐漸明白,真正的信仰不是一味否認現實、逃避事實,而是在面對殘酷世界時,依然選擇相信愛、選擇盼望,同時也願意更新對上帝的認識。 信仰與投資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本質上卻都涉及一個問題:當現實與信念產生衝突,我們是否願意謙卑地承認偏差,重新調整自己的理解? 三、結語:信念不該是枷鎖,而應是被修正後的力量 事實往往不如預期,人也很難改變既有信念。但如果我們有勇氣承認自己錯了,並願意在信念與現實之間找出新的平衡,那麼不論是理財,還是信仰,都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穩定與自由。 真正值得守護的信念,從來不是不容質疑的信條,而是願意被事實磨練過後,依然能發光發熱的生命態度。

山中小屋裡的成功學

 前幾天和幾位同事相約休假去爬山。陽光和煦,步道濕潤,空氣中混著土壤和松針的氣味。爬累了,我們一行人在山中小屋歇腳,泡壺茶,閒聊著人生。 聊著聊著,坐在我對面的那位朋友開口了。他年過六十五,頭髮花白,笑容中總藏著一點未了的遺憾。他說: 「唉,如果當年我爸有點背景,幫我打通些關節,我也不會這麼辛苦一輩子了。」 眾人靜了一秒,沒接話。他喝口茶,話鋒一轉,忽然看向我說: 「我跟你說,要成功啊,你得這樣這樣那樣那樣……」 我愣住了,心裡浮出一句OS:「你的人生過得比我還糟,怎麼現在回過頭要教我怎麼過人生?」 茶香飄著,我苦笑地看著他滔滔不絕,彷彿在看一部人生懺悔劇的獨角戲。他說的也不是全沒道理,但在我眼裡,更像是他對命運投出的最後幾顆石子,希望有人撿起來照亮他沒走好的路。 人文思想裡常說:「人不只是經濟的動物,更是尋求意義的存在。」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人生有點價值、有點聲音。即使自己走過了彎路,也希望能在別人身上留下些直路的可能。 托爾斯泰說過:「人類的悲劇在於,他明知道自己會死,卻還是要尋找活著的意義。」也許對我這位朋友來說,他的「成功學」並不是要告訴我怎麼變有錢、變厲害,而是想證明:他的那些年,不是白過的;他的苦,不是白受的。 而我呢?聽著,反思著,也慢慢明白:人生不是一場比誰爬得高的競賽,而是一場各自翻山越嶺的過程。每個人都背著自己看不見的行囊,走在各自的軌道上。 我沒有反駁他,只靜靜喝了口茶。人生嘛,有時也像登山,走錯了路,不代表不能欣賞風景;指路的人,也許腳上滿是泥濘,但不妨聽聽他說的哪段滑倒了。 畢竟,我們最後都得自己走下山,不是嗎?

關稅政策:政府的利器,媒體與網紅的流量密碼

  關稅,從冷門議題到全民話題 近年來,「關稅政策」從經濟學教科書裡的名詞,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政府熱烈討論的核心議題,甚至成為網紅與媒體炒作流量的關鍵話題。尤其在美中貿易戰開打後,川普政府的關稅策略成了新聞版面上的常客。 但令人遺憾的是,媒體往往聚焦於數據與表象,比如「美國每日因關稅增加21億美元收入」,卻忽略了這些政策背後更深層的邏輯與政治戰略。這種片面呈現的方式,不僅誤導閱聽眾,也讓公共討論流於表面。 關稅背後的政治與經濟意圖 事實上,川普當初提高關稅的核心目的,絕非單純想「多收一點錢」。那21億美元的關稅收入只是結果,不是出發點。真正的目的包括: 重塑貿易秩序: 川普認為中國透過補貼、技術轉移等手段,讓美國長期處於貿易劣勢,關稅是一種施壓手段,逼迫中國在談判中讓步。 保護美國產業: 提高進口商品成本,可以鼓勵本地生產,減少對海外依賴,進一步創造就業機會。 政治表態與民意操作: 透過強硬的貿易姿態,川普向選民展現「美國優先」的決心,鞏固他的政治支持基礎。 作為外交談判籌碼: 對墨西哥、歐盟、日本等國,川普也曾透過關稅施壓,換取在其他領域的讓步。 流量時代下的資訊簡化 遺憾的是,這些複雜的背景與思維往往被忽略。媒體與社群平台傾向選擇「可以引發情緒」的標題與數據,忽略了政策全貌。而一些網紅也樂於用簡單的對立來吸引點擊,讓人以為美國政府是為了「多收關稅」才出此下策,完全忽視其背後的博弈與盤算。 結語:拒絕被流量牽著走 關稅政策不是單一財政工具,而是貿易、政治、產業、外交的交會點 。在這個資訊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應該學會不被「碎片化報導」牽著走,而是去理解政策背後的邏輯、目的與影響,才有能力做出更理性、更全面的判斷。

從川普關稅到股市大師:一場泡沫與清醒的市場啟示

  一、股災一來,評論家滿街走 某年,美國總統川普一紙關稅政策引爆全球市場恐慌,股市瞬間崩跌。台股也難逃命運,殺聲震天。 就在這個當口,原本還在場邊觀望、從未進場的投資人,突然變身「股市觀察家」: 「我早就說台股太熱了。」 「川普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技術面早就背離啦,遲早要跌!」 短短幾天,整個社群彷彿多出一票「股市大師」。臉書、社團、留言區,充斥著各種事後諸葛式的分析,一副早就預知未來的姿態。 二、歷史總在重複,人性才是根源 這樣的現象,其實早在歷史中無數次上演過。 歷史上各種資產泡沫化,幾乎都來自於「從眾」心理。 當大家都在買,害怕錯過的情緒比風險還真實。即使你心裡知道價格可能過高,也會忍不住跳進場。 而推動群體熱情的,往往不是冷靜的分析,而是精心編織的敘事。 敘事性故事的力量,常常勝過嚴謹的科學證據。 「AI 會取代人類工作」、「比特幣是未來的數位黃金」、「綠能將顛覆能源產業」——這些聽起來合理又令人振奮的故事,遠比枯燥的財報或估值模型更具說服力。 三、雜訊充斥,預測變得困難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資訊如潮水般湧來,而其中大多數其實是雜訊,而非真正能夠引導判斷的「信號」。 雜訊讓預測變得極為困難。 許多人根據短線走勢、名嘴言論、新聞標題作出反應,卻不知這些資訊未必能幫助他們穿越未來的風浪。 四、預測很便宜,承擔很稀有 市場最諷刺的一點是:事後人人都有道理,事前卻無人願冒風險。 預測不需要成本,輸了可以怪川普、怪 FED、怪地緣政治;但真正有價值的,是那些願意在混亂中做決定、並勇於承擔後果的少數人。 市場中永遠不缺評論家,缺的是能在波動中守住紀律的投資者。 五、清醒的人,從不在人群裡喧囂 川普關稅引爆的那場股災,或許只是歷史眾多震盪中的一筆,但它再次提醒我們—— 市場崩盤不會讓所有人虧錢,卻會讓很多人突然變聰明。 真正的智慧,不是事後的評論,而是在熱潮裡保持冷靜,在群體狂熱中保持懷疑。當下一次泡沫來臨時,你會成為那個跟著故事走的人,還是能看穿故事本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