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3, 2025的文章

能早退,別硬撐 ——學術背書下的快樂退休生存指南

  有人說工作是人生價值的來源,但如果你問一隻每天上班的老鼠,它大概會回答:「我只是跑滾輪,沒空談人生。」 你若有能力早退休,不是辭職,是「提前釋放靈魂」,而且學界其實早就偷偷鼓勵你了——只是你還沒發現。 一、早退休有學理根據?當然有! 你以為我在亂講?學界說得比我還早。 1:根據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研究,提早退休可減少工作壓力對身心的長期侵蝕,提升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Wang & Shultz, 2010)。 2:一項**歐洲老年與退休調查(SHARE)**發現,早退休者比延退者在認知能力下降速度上更慢,因為他們有更多時間參與非職場型的腦力活動與社交互動(Bonsang et al., 2012)。 3:台灣也有學者研究指出,高齡工作者的壓力指數及睡眠品質普遍差於已退休者(中央研究院社會所,2019)。 所以你不是懶,是科學證明你該休息。 二、錢怎麼算?不靠命中財星,靠現金流設計 學術論文不會教你中樂透,它會告訴你一件更可靠的事:退休財務規劃的關鍵是「可持續現金流」(Sustainable Withdrawal Strategy)。 1:研究指出,所謂「4%提領法則」是美國金融顧問界常見準則(Bengen, 1994):只要你每年從資產中提領不超過4%,且資產合理配置,理論上可以支撐30年退休生活。 2:台灣地區因通膨與壽命不同,建議調整為3~3.5%較保守安全(政大風險管理中心,2022)。 這代表什麼? 你不用變成億萬富翁,只要資產能穩定產出現金流,你就能退休過得比上班還安心。 三、退休生活安排:別怕無聊,怕的是你不去玩 還記得那篇紅遍學界的研究嗎?哈佛大學75年追蹤的「幸福研究」發現: 「人生最終的快樂來源,不是成就,而是穩定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與生活目標。」(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 所以你現在該做的,不是再拚一份報表,而是: 1:報名學樂器、攝影課,或重拾小時候夢想 2:安排旅遊清單:平溪線、合掌村、還有你老婆一直想去但你沒空陪的那些地方 3:終於可以去當志工,不是因為要拼履歷,而是因為你想幫忙 退休,不是人生退場,而是你的自由創作期。 四、健康維持:醫生也說,早點退比較不會來找他 根據WHO與台灣國健署的研究,高齡者若能在60歲...

【股利養老法】退休靠股息?別笑,經濟學家也會說這招超實用!

你以為靠股息養老是財經YouTuber講爽的?錯錯錯。其實,這套看似樸素又無聊的理財法,背後有學理、有理論、有模型支持——而且全世界不少人真的這樣退休成功! 來,我們用輕鬆的方式,一邊泡茶,一邊來聽點經濟學人的浪漫與現實。 股利養老法,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 我不再靠上班賺錢,而是靠資產自己生錢(股息、配息),來支付生活開銷。 這個概念其實不新,早在古代地主時代就有人靠收租過生活,現在只是把房子變成股票或ETF罷了——我們不是包租公,而是股息公! 一、理論支撐一: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 ) 美國經濟學家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1952年提出這個理論,強調: 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高股息ETF正是這個理論的實踐版——它把很多穩定配息的公司包在一包股票裡,讓你: 風險分散(公司倒一家,還有別家撐著) 配息穩定(每年像「養殖紅蟳」一樣,安定出貨) 二、理論支撐二: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 經濟學家尤金·法瑪(Eugene Fama)提出: 所有資訊都已反映在股價上,你想靠買賣差價來擊敗市場?門都沒有! 這就暗示了什麼? 長期持有、領股息,是更有勝算的方式。 與其天天盯盤搞得像腦壓升高,不如老老實實買進高股息ETF、領息過日子,反而比較輕鬆 三、理論支撐三:四個百分比法則(4% Rule) 美國財務規劃師威廉·本根(William Bengen)在1994年提出:「如果你的退休資產每年提領不超過4%,在30年內不會破產。」 換句話說: 如果你能靠股利達到4%收益率,就可以**「靠股利活得下去」**,本金還能慢慢成長! 比如,你有750萬,每年只花30萬(約4%),根本不用碰本金,股息自己幫你「洗衣煮飯帶小孩」——呃,講錯,是養你終老。 四、理論支撐四:FIRE 理念(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現代年輕人最潮的理財流派——FIRE,就是講: 財務獨立,不靠工作也能活,提早退休當自由人。 其中一種路線就是靠股息現金流過生活。 想像一下:別人朝九晚五上班打卡,你在家數股息——是不是很像人生大逆轉? 那我該怎麼開始? Step 1:設定目標 問問自己:「我一年要花多少錢過生活?」 再反推所需的本金。例如: ...

市場起伏 vs 心理韌性:投資就像修行

— 實現提早退休的第一課,是先穩住自己的心 在 理財規劃與提早退休的旅程中,很多人最在意的問題是:「要投資哪一支ETF?」、「哪一檔股票報酬率高?」、「什麼時候買進最好?」這些問題固然重要,但更核心的問題往往被忽略了 ——你準備好承受市場劇烈波動的心理壓力了嗎? 一、投資不只是技術,更是一場心理修行 市場如風雲變幻,有時讓人充滿希望,有時又令人絕望。買進後下跌、賣出後上漲,是每個投資人都經歷過的情緒折磨。多數人敗在市場,不是敗在方法錯,而是敗在心態崩。 當市場暴跌時,有人恐慌出清;當市場高漲時,又有人忍不住追高。這正說明了一個事實: 「你賺不到超出你心理承受能力的錢。」 能夠提早退休的人,往往不是報酬最高的人,而是那些能穩定操作、不被市場情緒牽著走的人。 二、穩定的投資策略,就是你面對動盪的定心丸 真正有效的投資策略,從來不是追求短線暴利,而是能在多空循環中持續運作的規劃。以下是幾項能提升心理韌性的實務方法: 1:設定「可接受的波動範圍」 在投入資金前,就清楚知道這筆錢可能會有多少波動。例如,你能不能承受20%帳面損失卻不動如山? 2:資產配置是風險分散的第一步 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投資入門常識。不同資產(如ETF、債券、REITs)分散,降低單一市場崩盤的衝擊。 3:每月定期定額投資,讓情緒退出選擇舞台 自動化投資可以避免人性中「想等低點」、「怕錯過高點」的焦慮,反而更容易累積資產。 4:現金流是你在市場暴風中的避風港 有穩定的現金流,就不會在市場大跌時急著賣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提早退休族依賴股息或租金收入,而不是單靠帳面價差。 三、培養投資的「長線心態」 理財的本質是馬拉松而不是短跑。學會與市場共處,才是實現財務自由的核心。 1:看待市場的角度不應該是「贏一次就退休」,而是「贏得長期生存權」。 2:對股市的敬畏與耐心,會轉化成長期報酬;而急躁與貪婪,只會轉為傷痕與教訓。 四、結語:提早退休,從心開始 你想提早退休,不是為了遠離工作,而是為了擁有更多選擇權。那麼你得先建立一套能陪你走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理財架構與投資心態。 市場是無法掌控的,但你的心態可以鍛鍊。 投資如修行,苦的是當下,收穫的是自由。

不後悔的人生,不靠延長壽命,而靠延長健康餘命

「活得久,不等於活得好。活得好,才值得活得久。」 一、人生最後的自由,不是活著,而是能行動 某日候診室的牆上,一張健康署的海報吸引了我的目光: 「台灣人的健康餘命,只有6.5年。」 當下,我彷彿被這數字敲了一記。 努力了半生,好不容易盼來的退休,如果只是輪椅、病床與插管,那麼我們在忙什麼?圖什麼? 二、錯把長壽當幸福,是人生最大的誤會 我年輕時很擅長理財,投資報酬率與保單配置我一清二楚。 但我沒算到:健康沒了,再多的錢也無處花。 身邊那些活到80、90的親友,如果已經失去自主生活能力,與其說在「活」,不如說在「撐」。 真正讓人安心的,不是壽命的長度,而是生命的品質。 三、老後遺憾,往往不是缺錢,而是缺健康 你可能也聽過這些話: #-「我還想去一趟西藏,但爬不了高原了。」 #-「孫子出生我都沒去看,醫生說我不能出遠門。」 #-「退休本來想開間小書屋,結果被慢性病打亂了。」 健康的流逝,不是驟然的風暴,而是日復一日的忽略。 最後,留下來的不是夢想的完成,而是夢想的延期、取消與告別。 四、財富不只是一串數字,還包括你的體力與活力 我們都在為未來存錢,卻很少為未來存健康。 健康的身體,是我們與夢想之間最穩固的橋樑。 1:肌力,是你走路不摔倒的保障。 2:心肺,是你去旅行時不氣喘吁吁的本錢。 3:腦力,是你對話、閱讀、理解世界的能力。 別把老年想得太晚,因為它來得總是比你想像的早。 五、學術研究:延長健康餘命,靠生活習慣,不靠醫療科技 研究指出,健康餘命的 延長,關鍵在於: 1:規律運動:每日30分鐘快走,有效延緩肌力流失 2:飲食習慣:減少加工、少糖少鹽,有助控制三高 3:社交參與:降低失智與憂鬱的風險 持續學習與興趣:維持認知功能、延長精神青春期 不是到了老年才開始健康生活,而是從今天就該開始 六、結語:為了未來的自己,現在就要設計「健康的老年」 如果你問我,什麼叫不後悔的人生? 我會說,是那一天來臨時,我仍能自己洗澡、穿鞋、開門走出去,看一眼黃昏。 財富是選擇的自由,健康是行動的自由。 而這兩者,缺一不可。 從今天開始,為自己存下那筆「健康的本金」。 願你老時,能不仰賴、不憂慮、不遺憾。只靜靜說一句: 「我過得很好,真的。」 不是長壽才幸福,而是老得有品質,才不遺憾 - 4月 24, 2025

小股東投資生活(二):投資,是日常的練習題

  上回提到,我拿著股東會通知書,去超商領了張100元商品卡,換來一份便當。那頓便當雖不豪華,卻讓我在日常中嚐到了「投資參與感」的真實滋味。 事後我想了很久:那張卡不過是象徵性的回饋,但為什麼會讓人如此滿足?也許,這正是投資的本質——不是一場數字的競技,而是一種與生活綁在一起的修行。 投資不是報酬率的比賽,而是與時間的和解 我們總在追問:「今年賺多少?年化報酬率幾%?」 但漸漸地,我學會問另一個問題:「這樣的節奏,我能走多久?」 當年輕時,我也曾在高風險市場裡衝鋒陷陣,每天盯盤、追漲殺跌。那時投資對我而言,是一場比快、比準、比膽識的競賽。現在,我更在意的,是投資能否替我帶來長期穩定的現金流,甚至是內心的平靜。 正如「長期主義」投資理念所說,市場的短期波動難以預測,但時間是站在耐心者這一邊的。 小股東的紀念品,是對「參與」的獎勵 那張100元的商品卡,不過是企業的一點點心意。但從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的角度看,它的效用卻遠超100元本身。這就是行為財務學中所謂的「情緒報酬」(Emotional Return):當投資回報以實體形式出現,會被大腦強化成一次正向經驗。 也因此,我更願意持有這些穩健經營的企業,不只因為他們發放股息,更因為他們願意回應小股東的存在,讓我們感覺「我們是其中的一份子」。 投資,是面對無常的一種生活態度 這幾年我愈來愈認同一句話:「投資不是用來致富的,而是用來活得安心的。」 尤其當我邁入人生下半場,明白勞力資本的價值已趨近於零,只能依靠自己過去的財務資本為退休生活創造現金流時,我不再期待翻倍獲利的奇蹟,而是珍惜每一筆穩定入帳的紅利。 無論是現金股利、ETF的配息,還是一張商品卡,這些都是我與無常市場搏感情後,得到的微小確定。 後記:那些微小的回報,是走下去的理由 那一頓便當,也許只是一個開始。它提醒我,投資不是某個偉大的目標,而是一連串關於生活的選擇——你選擇相信什麼,選擇如何等待,選擇和誰同行。 如果你也曾為100元商品卡而感到欣喜,那你早已不是股市的局外人。 你是這場長跑裡,一位真正的參與者。

小股東投資生活(一):投資生活裡的小確幸

 每年股東會季節一到,我總會收到幾封熟悉的信封──那是股東會通知書。對很多人來說,它可能只是一份會議通知,但對我這種長期投資者而言,卻代表著一段屬於自己的小確幸時光。 這幾天,我拿著通知書到超商領了一張100元的商品卡。轉頭就用它買了一份便當,當下那種「企業請我吃飯」的感覺,說不上豪華,卻實在溫暖。 投資的回報,不只是股價與股息 在理財的世界裡,我們常被教導要關注報酬率、風險控管、資產配置。這些當然重要,但久而久之,我更在意投資帶來的「生活感」。那張商品卡,不是股息、不是資本利得,卻是企業對我這位小股東的回應與感謝。 也許你會問:「100元能做什麼?」對我來說,它買的不只是便當,更是一種參與感與成就感。它讓我知道,自己並不是市場上一個無名的數字,而是真正參與在企業經營成果裡的一份子。 小回報,大鼓勵 現在的我,不再追求短線的驚奇報酬,而是穩定、可預期的現金流與回饋。無論是股息、配股,甚至是一張便利商店的卡,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收穫,卻讓我在退休準備的路上,多了些安心與踏實。 有時候,真正能走長遠的投資,不是技巧多高明,而是你是否能從中找到生活的節奏與價值。 分享給正在理財的你 如果你也正在投資、理財,也許下次收到股東會通知書時,不妨放慢腳步,去領那張小小的紀念品。你會發現,投資其實不只是錢的遊戲,更是一場與生活、與企業、與自己的對話。 也許你還沒財富自由,但這份便當的滋味,足以讓你微笑著繼續前行。 如果您正在規劃退休財務,或對投資理財與退休生活有任何疑問,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們交流您的看法與經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