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14, 2025的文章

人多不勢眾:補充保費風暴與沉默股民的時代寓言

副標:在資訊過剩的年代,最危險的不是稅,而是被馴化成沒有聲音的理性人。 那天午後,我坐在便利商店靠窗的位置,桌上放著一瓶涼掉一半的麥香紅茶。外頭的陽光從玻璃斜射進來,照亮手機螢幕上那則新聞標題——「健保補充保費新制掀全民怨嘆潮」。 我滑著螢幕,看見許多投資論壇的留言:有人抱怨政府貪得無厭,也有人急著找避稅的辦法;但更多的人,只是默默轉貼一篇又一篇教你「如何合法避開補充保費」的理財文章。 那一刻我忽然覺得,這不只是一場稅制變動的消息,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這個時代最深層的沉默。 「人多,不一定勢眾。沉默的人,也可能是被制度馴化的順民。」 一、當全民被課稅,卻沒有人發出聲音 健保補充保費新制原本預計上路,將針對一年內利息、股利收入累積超過兩萬元者,統一課徵2.11%的保費。消息一出,投資社群怨聲載道,許多人擔心連「存股族」也逃不過被課。 然而,令人訝異的是——這樣一個牽涉數百萬投資人的政策,並沒有掀起太大的社會反應。沒有抗議,沒有遊行,也沒有政治力量替這些小股民發聲。媒體的焦點,轉而放在「如何透過ETF避稅」的話題上,像是幫群眾遞上一顆鎮靜劑。 我看到某理財專家在社群發文,說如果ETF的配息主要來自資本利得或平準金,就能免課補充保費。看似是在幫投資人解套,實際上,卻更像是一場包裹著金融知識的行銷宣傳。 「想避稅,就買這檔ETF。」 那是一種以「知識」為外衣的服從教育。政策剛引起爭議,市場便迅速找到讓人安心的出口。 「在這個時代,資訊不再是為了覺醒,而是為了讓你繼續安靜。」 二、制度的靜默設計:公共選擇理論下的權力分配 從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的角度來看,政府並非全然中立的管理者,而是一個在政治激勵下運作的「利益最大化組織」。 換句話說,政策不是只為全民設計的;它更常被設計成「讓多數沉默、少數受益」的制度結構。補充保費看似公平、兼顧健保永續,實際上卻是「最容易被動員的群體」之外的課稅對象——那些沒有政治力量、沒有代表的散戶投資人。 當沒有工會、沒有協會、沒有選票壓力時,這群人就成了最方便的政策試驗對象。制度的刀鋒,不會對著有勢力的人,而是對著最安靜的人。 政府知道,這群人不會上街。媒體知道,這樣的題材不會爆紅。最後,唯一有反應的,只剩下一堆教人「如何避稅」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