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7, 2025的文章

股災都是信念的考驗

 2025年4月7日清晨,台股開盤瞬間崩跌兩千點。一夜之間,市場像是突然換了臉,新聞裡說川普對台灣祭出32%關稅,引爆恐慌。看著一路下滑的紅字,我心裡一緊,卻也湧上一句話: 在股市待得久了,總會遇上倒霉事。 就像活在人世,沒有誰能一輩子風平浪靜。黑天鵝、灰犀牛,這些聽來文雅的比喻,其實只是提醒我們:風險從不曾遠離,只是換個樣子潛伏著。 而我們在市場上學到的,也不是如何閃避每一場風暴,而是如何在風暴中,學會站穩腳步。 你說股災是一場災難? 也許對某些人來說,真的是毀滅; 但對另一群人來說,可能是機會,是一次難得的重生。 它是恩賜,還是詛咒?其實看的是你準備得夠不夠、認知夠不夠深。 當大家都在恐慌賣出,你是否還能守住信念? 當帳面虧損出現,你是否還知道自己當初為什麼投資?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寫在財報裡,也不印在K線圖上,它只存在你自己的心裡。 市場就像一面鏡子,照出的是每個投資者的內在。 你夠冷靜、夠穩定,它就回報你時間的耐心; 你太急躁、太貪婪,它也不會手下留情。 投資不是一場快跑,而是一段耐得住孤獨的長路。 風險不會消失,只會轉換;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帳戶裡的數字,而是你理解風險、與不確定共處的能力。 有些人等風平浪靜才啟航,有些人卻早已在浪中學會駕馭。 所以,當下跌來臨時,不妨問問自己: 這一次,是我被市場教訓,還是我正在被市場鍛鍊? ——每一次股災,都是信念的試煉;每一次撐過去的你,都更靠近自由。

投資老靈魂語錄:每次股市下跌,都是對信念的考驗

  【每一次股市大跌,讓你怎麼想?】 2025年4月7日,川普宣布對台灣商品加徵32%關稅,台股開盤直接暴跌超過兩千點。眼看著盤面紅到刺眼,投資人當場慌了,很多人立刻選擇拋售,想要躲過這場風暴。 可是,我想說,股市本來就是這樣的——上下波動。當一場大跌來臨,最能考驗的不是你的運氣,而是你的心態。畢竟,市場有它的規律,短期內它是投票機,大家亂投票;但長期來看,市場是個稱重機,真正的價值才會顯現。 市場波動就像人生的風浪,只有那些能夠冷靜面對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黑天鵝?灰犀牛?你準備好了嗎?】 我們都知道,股市的世界充滿了不可預測的風險。有時候,黑天鵝事件來得猝不及防,就像這次突如其來的貿易戰;但更常見的是灰犀牛——那些大家都知道風險在哪裡,卻沒有認真對待,最終一次又一次被忽視。 所以,股市波動並非突發事件,而是它自有的規律。每次下跌,我們都應該停下來反思:我準備好了嗎?如果我們的投資是建立在風險控制和資產配置的基礎上,這些波動不會是毀滅性的災難,反而可能是一次加碼的機會。 【股災來了,是詛咒還是恩賜?】 很多人面對股災,可能會覺得天崩地裂,甚至會對未來的市場感到深深的恐懼。的確,股市的跌宕起伏很容易讓我們心慌意亂,但我想提醒大家,每一次危機,對不同的人來說意義不同。 有些人只看到災難的來臨,選擇拋售,逃避一切風險;而另一些人則將這看作機會,冷靜地思考如何調整策略,抓住低價買入的時機。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最終取決於你是否有準備,是否有能力看清背後的價值。 在投資的世界裡,危機未必是災難,有時反而是轉機 。 【投資,其實是對內心的挑戰】 每一次股市的波動,實際上都在考驗你內心的穩定性。當你看到股票下跌,心裡是恐懼還是冷靜?當市場上漲時,你的反應是貪婪還是理性?這些反應,正是你作為投資者的“真實鏡子”。 我們常常說,投資不僅是對市場的理解,更是對自己心態的掌控。只有當你學會保持冷靜,不讓情緒控制決策,才能在波動的市場中走得更遠。 「投資,最後是與自己內心的對話。」 【在風暴中航行,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 風平浪靜時,誰都可以是船長。真正考驗一個投資者的時候,往往是在風暴來臨的那一刻。這個時候,你有沒有勇氣面對風險?有沒有能力去理解市場的變化? 股市的波動不會停止,每一次的跌宕起伏都像是一場磨練,讓你成為更成熟、更有智慧的投資者。你可以選擇在風浪中迷失,也可以選擇在這...

股災,是長線投資人最大的禮物

 從投資理財觀點與理論 解析危機中的機會 一、當市場恐慌,我卻冷靜出手 2025年4月7日,台股因川普的強硬關稅政策重挫,盤中大跌超過2000點,許多高權重個股甚至跌停,整體市況瀰漫著恐懼與不安。對許多人來說,這是場災難;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危中有機」的時刻。 多年投資經驗與市場觀察讓我建立起清晰的操作原則:**小跌小買,大跌大買。**這不是勇敢,而是冷靜;不是衝動,而是策略。 二、股災不是終點,是長線資產重整的起點 許多人會在大跌中認賠出場,卻不知道這正是資產重新評價、產生長期報酬動能的開始。這正體現了金融學裡的核心觀念——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 當市場情緒過熱或恐慌時,價格會偏離資產的內在價值,而這種偏離終將回到合理區間。換句話說,暴跌雖痛苦,卻提供了絕佳的長期佈局點。 三、大跌是存股的心魔:心理偏誤與行為經濟學的影 響 然而,對許多人來說,股市暴跌時的最大挑戰並非知識或策略,而是情緒。正如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與Amos 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所描述的,投資人對損失的反應遠比對收益的反應更為強烈。當股市大跌,許多存股者會感受到強烈的不安,擔心資本會進一步蒸發,這樣的心理反應會讓他們產生賣出股票的衝動。 這種「心魔」正是投資中的**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現象 ——投資人往往會在股市下跌時放大心理壓力,做出恐慌性的決策,而這正是行為經濟學中所警示的投資誤區。 因此,很多投資人誤以為要在「市場回升」時才會有真正的收益,忽視了其實每次的股市大跌,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提供長期報酬的黃金入場點。 四、月配息ETF:跌時更要買,現金流就是安全感 我選擇在此次股災中逢低買進月配息型ETF,像是00940、00929、00939等,目標不是短線反彈,而是長期穩定的現金流。 這類ETF由穩健、高股息的企業組成,即使市場動盪,企業的現金流與股利政策通常仍具韌性。更關鍵的是,股價下跌使得殖利率提高,等於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更高的月收入權利。 這種穩定配息的特性,就像「每月發一次薪水」,即便市場震盪、資本帳面浮動,我依舊有實質現金流入帳。 五、以月配息ETF對抗時間風險因子變異 許多投資人常忽略的一個隱性風險是:時間的不可預測性。你無法精準掌握哪一天是低點,也無法預知何時會用到資金。...

我是ETF教,你是哪一派?——投資門派與人生修行的搞笑筆記(升級加料版)

  【廟口聽盤經,靈光乍現】 清明連假,我去廟裡拜拜求平安。拜完站在廟埕口喝手搖飲,耳邊突然傳來幾位大叔大嬸熱烈討論:「川普要回來了!」「關稅這下慘了,台股恐怕要先蹲再跳!」聽著聽著,我心中冒出一個想法:這不是在講投資,是在開法會! 每個人都像信徒,手持股票經、嘴唸財經咒語,人人自稱悟道,互不認同。突然,我悟了:投資理財其實就是一場人生修行,而我們,都有自己的信仰門派。 【各路投資教派出沒,請小心言語衝突】 投資界百家爭鳴、萬佛朝市: 價值派:信奉巴菲特,財報是他們的聖經。 成長派:崇拜創新,看到AI股就熱血沸騰。 技術派:看線比看臉還認真,日K週K月K全會算。 總經派:引用聯準會發言比念佛還勤。 ETF教(我本人):躺平教義第一條:「能配息,就別亂動。」 這些門派表面和平,實則心中各有敵意。價值派嘲笑技術派是玄學;技術派反嗆價值派只會看報表被套牢;總經派堅信未來可測……而我ETF派的,笑而不語:「你們吵吧,我配息來了。」 【一夕致富的傳奇?聽聽就好】 市場上總有那種故事:「我表哥買生技股,一週賺兩倍!」「那個PTT大神當沖翻身買賓士!」說真的,這些故事就像佛祖顯靈、土地公托夢——聽聽就好,不必當真。 你只看到他賺錢的那一刻,沒看到他賠錢的時候連房租都繳不出來。這種「一夕致富」的神話,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就像廟裡求財金中頭彩——可能發生,但絕對不是投資策略。 【我們都是迷信鴿——不管是哪一教】 心理學有個著名實驗:鴿子在吃到食物後,誤以為自己轉圈圈是召喚飼料的方法,從此天天轉圈修行。 投資人也差不多:某年用技術分析賺了,從此覺得「黃金交叉」是天機密碼;買ETF剛好漲,就信奉被動投資不問世事;看到有人配息穩穩進帳,就覺得找到財富密碼。 說白了,我們都是披著理性外衣的迷信鴿,只不過各自轉著不同的圈圈罷了。 【我也是跌倒過的信徒】 當年剛入市,三天一本財經書、五天一個新方法,結果是怎樣?虧得不成人形。 我以為自己太菜、還沒「悟道」,直到有一天我停下腳步,專注簡單的ETF配息策略:不預測、不追高、領息就好。這才是真正讓我睡得著覺的修行。 【財富自由的真理:看長不看短】 很多人說要追求財富自由,卻天天盯著今天漲幾點、明天會不會崩盤。真正的財富自由不是靠短線暴擊,而是靠長期複利緩慢滾動,像佛珠一顆顆累積起來的。 我信的原則只有一句:**不預測市場,只設計生活。**市場短期...

我是ETF教,你是哪一派?——投資門派與人生修行的搞笑筆記

    清明連假我去廟裡拜拜求平安,站在廟口手搖飲在手,耳邊聽見幾位遊客聊得正熱:「川普如果當選,關稅又要來,台股要注意囉!」忽然靈光乍現——這根本不像在聊投資,更像是各宗教門派的法會集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投資教派,拿著K線圖當聖經,口念投資真言,彼此間還暗中門派競爭。價值派信奉巴菲特、成長派膜拜AI、技術派靠均線吃飯、總經派每天祈禱聯準會放鴿。我呢?我是「ETF教」的——主張躺平領息,心法只有一條: 「不預測市場,只設計生活。」 投資圈像江湖,處處是門派 別懷疑,投資界就跟武林一樣,各派師祖各有道理,弟子們則各自為政、爭道不休: 1:價值派靠財報修行,講究企業體質,平時沉默,崩盤時還能加碼。 2:技術派看K線比看老婆還勤,心裡住著一隻MACD交叉金龍。 3:成長派對AI和創新企業像對初戀一樣死心塌地。 4:總經派專門解讀聯準會暗示,比占星還神秘。 5:ETF教(本人所在)只做三件事:定期定額、再投入、領配息。 這些門派雖互不侵犯,但內心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統。有人問我:「你相信哪一派?」我笑笑回答: 「我信奉配息到老,長線抱牢。」 一夕致富?聽聽就好,別信太深 有些人動不動就丟來神話故事:「我朋友三年前買OO股,現在翻十倍!」「你知道那個版上的大神嗎?當沖一週賺台幣三十萬!」 拜託,這種故事聽聽就好。就像聽人說中樂透、撿到遺產、買 NFT 賺翻——好聽但不適合抄作業。投資市場不是賭場,一夕致富的神話,通常只有片段,不會講副作用。 想靠這種方法退休,就像去廟裡買發財金想買房一樣可愛……但,嗯,不實際。 我們都是迷信鴿,只是信的不一樣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經典實驗,把鴿子放進箱子裡,隨機掉飼料。某隻鴿子吃完剛好原地轉圈,牠以為這是召喚飼料的法術,從此每天轉圈圈。 投資人也常這樣。你哪次操作剛好賺錢,心裡就信了那招。用技術分析賺了,便開始朝拜「黃金交叉」;買ETF剛好漲,就覺得「被動投資最穩」;高股息ETF配息穩穩發,馬上變成現代的財神爺。 我們以為自己很理性,其實早就變成迷信鴿子,信的是那一次運氣,不是策略。 我也是信錯過,跌倒後才躺平 剛進市場時,我是什麼派都信,財經書啃了一打、財報算到頭昏、均線看得比新聞還熟。結果呢?績效不如意,信仰也破碎。直到後來,我 選擇走上「ETF教」之路,不追漲、不當沖,專注配息入帳。 那一刻,我發現自己的人生從「想贏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