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宗教遇上社會學:打破知識的無聊泡泡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以為自己懂得越多,世界就會越清楚。但事實卻恰恰相反:越專業,越容易被困在自己的小宇宙裡。這篇文章,想談談我最近和一位宗教界長者的對話,以及從中體會到的“跨領域理解”為何如此重要。 一場“不太愉快”的對話,其實藏著深層的啟發 前陣子,我與一位深耕信仰數十年的宗教長者聊了天。他對聖經爛熟於心,信仰幾乎是他的全部世界。當我提到一些社會學的觀點、或是投資理財的基本理論時,他露出了一種「這應該不重要吧」的神情。 在他眼中,信仰是真理的唯一來源;其他知識,不過是塵世的噪音。那一刻,我彷彿看見了知識的泡泡如何悄悄地形成——當人只接觸某一種思想太久,就會對其它領域變得冷漠,甚至抗拒。 專業,也可能變成一種「塔樓效應」 我們常說「專業就是力量」,但過度專注,也可能讓我們成為井底之蛙。 我自己曾在投資領域裡沉迷多年。當時的我,只關心股市K線與財報分析,覺得人際關係、文學哲學這些東西根本沒用。但當市場風雲變色,我才發現,真正影響人們決策的,不只是數字,而是心理、文化與社會脈絡。 也就是說,不懂社會學,我根本無法真正理解市場的「人性面」。 跨領域,才是真正的智慧 我們每個人都在某個知識氣泡裡。宗教、財經、工程、教育……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只有我這個專業才是真”的幻覺。而跨領域學習,就是破泡泡的開始。 想像一下,一位宗教學者懂得社會學的脈絡,他的講道將不再只是空泛教條;一位投資人理解哲學與心理,他的決策將更穩定且長遠。這不只是學問上的多元,而是一種「更全面的人生理解」。 知識不是越懂越孤獨,而是越學越寬容 最後我想說,學問不是用來分高下的,而是用來彼此理解的。當我們能放下「我是這方面的專家」的傲慢,去聽聽別人世界裡的風景,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有時,一句你聽不懂的話,不是對方在裝神弄鬼,而是提醒你:是時候走出自己的泡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