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3, 2025的文章

半薪的選擇:不上班好像很輕鬆,為什麼提早退休卻讓人焦慮?

✍️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 一個午休提問,揭開職場背後的心理矛盾 在一次午休時,我隨口問了同事一句話: 如果可以不用上班,但只能領一半薪水,你會選擇不上班嗎? 答案幾乎一致:「當然會啊!多自由!」 但當我換個方式問: 如果可以提前退休,每月領半薪的退休金,你會退嗎? 現場的氣氛卻立刻凝結。有人皺眉、有人沉默,還有人回問:「那樣真的夠用嗎?」 這兩個問題,條件看似相同──都少了一半薪水,少了朝九晚五的束縛。但「不上班」讓人嚮往,「退休」卻讓人焦慮,為什麼? 這背後,藏著的不只是金錢,而是一連串關於「身份認同」、「安全感」與「人生掌控」的深層課題。 🟠 一、從角色理論看退休焦慮的心理根源 社會心理學家 George Mead 和 Ralph Turner 提出的「角色理論(Role Theory)」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多重角色,如職場上的專業人士、家庭中的父母或子女、社群中的參與者等。 當這些角色被抽離,若沒有新的角色補上,我們會感到失落、空虛,甚至出現身份危機。 退休,正是其中最劇烈的一種角色剝離。你從「有工作的人」變成了「無職身分者」──這種轉變,不僅是一份工作的結束,更是價值感的重新定義。 🔸 不上班,像是放個假,角色仍在; 🔸 退休,像是徹底退場,角色消失。 如果沒有替代的生活重心,就很容易陷入茫然與失序。 🟠 二、心理退休準備模型:退休不只是金錢問題 Wang & Shultz 在 2010 年提出《心理退休準備模型(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for Retirement Model)》,指出一場成功的退休過程,必須整合三個層面: 財務穩定 :你是否已建立長期可持續的現金流? 心理調適 :你是否接受了「身份轉換」的現實與意義? 社會支持 :你是否有朋友圈、家庭或社區活動可以繼續參與? 很多人有足夠的存款,卻依然無法安心退休。真正卡住的,不是錢,而是「沒有準備好放下」。 🟠 三、財務錯覺與風險落差:生命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