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9, 2025的文章

股市新高,財富兩樣情──從台股到人生的投資隱喻

當大盤創歷史高點,你的投資真有感嗎?從權值股、配息ETF的差異,看到的是市場與社會的分化。 一、數字很漂亮,卻不是人人有感 最近新聞都在報:「台股再創歷史新高!」這種標題很吸睛,彷彿台灣股民人人都在財富自由的邊緣。但當我打開自己的帳戶,看看那些高股息 ETF 的走勢,卻發現它們沒有同步破新高。心裡馬上浮現一個疑問: 為什麼大盤看起來很熱鬧,但我的投資卻沒跟著水漲船高? 仔細一想,答案很清楚:因為台股的漲勢,主要來自少數權值股的貢獻,像台積電、鴻海、聯發科這些巨人一動,就能把大盤往上抬。但高股息 ETF 裡的成分股,大多是金融、傳產、二線電子,這一波資金並沒有特別青睞它們。 這情景,何嘗不像我們社會上「財富分配」的縮影?新聞常說台灣人平均財富創新高,可是我們身邊的朋友,卻未必真的感覺到錢變多。因為那些數字,大多被少數資產雄厚的人拉高了。 二、數字的魔術:平均數的迷思 還記得有一次朋友聚會,大家聊到「平均薪資」。新聞報導說台灣平均月薪破五萬,現場卻有一半的人苦笑,因為自己的薪水連四萬都不到。有人打趣說:「應該是郭台銘、張忠謀拉高的吧!」這句話雖然是玩笑,卻說中了一個殘酷的現實: 平均數並不代表大多數人的真實狀況。 同樣的,台股加權指數也是市值加權的平均數。當台積電一檔股票市值超過數兆元,它漲 5%,對指數的貢獻遠比一堆中小型股漲 10%還大。這就像一個家庭聚餐,如果桌上有一道龍蝦,其他菜只是炒青菜,最後拍照上傳社群平台時,你會覺得「這桌子很豪華」,但實際吃到嘴裡的,大多還是青菜。 「看得見的,不一定是大多數;平均數的光環,常由少數人撐起。」 三、除息與現金流:一般家庭的隱喻 高股息 ETF 之所以沒有創新高,還有一個原因:它們會定期配息。除息那一天,淨值會被直接扣下來,就算之後慢慢填息,也需要一段時間。 這不就像一般家庭的財務狀況嗎?就算每個月有穩定收入,但日常生活、房貸、教育支出,就像「除息」一樣,直接把錢拿走。想要再累積資產,就得靠剩下的一點餘裕慢慢填補。對大多數人來說,財富累積的速度,自然追不上那些資本雄厚、可以大筆投資權值股的人。 四、誰在推動大盤?誰在拉開差距? 當我們看到台股創新高,要問的不是「大盤很強」,而是「誰在推動大盤?」同理,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