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浪潮看職涯選擇:別被市場噪音牽著走
今天一早睡不好,乾脆出門到同學媽媽的麵攤吃早餐。店裡電視正播著新聞,內容講到 AI 時代來臨,很多工作會被取代,但像護理師、水電工這些難以自動化的職業,反而變成年輕人爭相投入的「熱門職缺」。 聽到這裡我心想:這些工作不久前不是還被媒體說成「低薪、血汗、沒前途」的行業嗎?怎麼一下子就變黃金職業了? 媒體說什麼,你就信什麼? 這現象其實跟投資市場的「噪音問題」很像。市場每天都有各種新聞和消息,但很多都是短期的情緒反應,根本不是根據產業的長期基本面。結果很多人聽風就是雨,看到報導就跟著換跑道、換方向,跟投資人追高殺低沒兩樣。 故事有魅力,但不能全信 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說過,社會上流行的「故事」會大幅影響大眾行為。現在的熱門敘事是「AI 會搶走人類工作」,所以「不容易被AI取代」的職業,自然就被說成是穩定、安全、有前景。這其實就是「敘事經濟學」在發酵。 但問題是,這些工作的本質並沒有改變:勞力密集、工時長、風險高,依然存在。換句話說,只是故事變了,現實沒變。 投資裡的偏誤,在人生決策也一樣 這也牽涉到一種常見的心理偏誤——代表性偏誤。只因為某職業「不會被AI取代」,就以為它「值得投入」,忽略了其他面向:你適合嗎?能長期撐得住嗎?收入和生活品質是否平衡? 這種選擇方式,就像買股票只看殖利率,卻沒看到它為什麼跌這麼深——結果追高殺低、被套牢,得不償失。 不要當人生的韭菜 我們常說「投資要看基本面」,其實人生規劃也是一樣。風向天天變,媒體的故事說變就變,但你不能跟著盲目轉彎。 選工作,不只是選「不會被AI取代」,更是選你願意長期投入的事情;就像選股票,不只看熱門,而是看它是否穩健、有未來。 少一點衝動,多一點思考,才能在職場或投資裡,不當被割的韭菜,而是能長出自己節奏的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