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不只拼收入,更拼時機 ——從現金流與負債槓桿的角度談買房
很多人以為:「我收入高,以後想買房再說。」
但我想提醒你一件事:銀行看的是年紀,不是你賺多少。
我有一對老同學,夫妻倆都是榮總醫師,薪水高、職業穩定,一路租屋到中年。
現在年紀大了,想買房安定生活,卻發現銀行不願意貸太久的年限,甚至貸不到理想金額,
原因很簡單:你的「工作剩餘年限」是銀行風險評估的關鍵因素。
反觀我,當年硬著頭皮買了房,雖然壓力大,但早早啟動了房貸槓桿,
現在房貸快繳清,人生進入「輕資產、低負債、高自由度」的階段。
從理財的角度來看,這背後有幾個重要概念:
1:現金流穩定比總資產重要
年輕時收入雖低,但可貸年限長,每月支出穩定,反而有機會啟動「穩定現金流投資」——房貸本身就是一種以租抵貸的現金流應用。
2:時間就是你最大的槓桿
財富管理裡有一句話:「年輕就是最大的資產」,你能借到長年期低利貸款,其實是在借時間賺資產。晚買不只錯過漲幅,連借錢的資格也在流逝。
3:房產是一種通膨對沖工具
貨幣長期貶值是常態,買房雖不見得保證升值,但至少能避開租金上漲與購屋門檻日益提高的風險。這就像資產配置中,用實體資產抗衡未來的不確定性。
總結一句話:買房,不只是擁有一個住的地方,更是啟動財務槓桿與時間資產的決策。
不是等你「存夠了再買」,而是看你「還能貸幾年」。
你現在的選擇,會成為未來的自由或壓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