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股市新高,財富兩樣情──從台股到人生的投資隱喻

當大盤創歷史高點,你的投資真有感嗎?從權值股、配息ETF的差異,看到的是市場與社會的分化。 一、數字很漂亮,卻不是人人有感 最近新聞都在報:「台股再創歷史新高!」這種標題很吸睛,彷彿台灣股民人人都在財富自由的邊緣。但當我打開自己的帳戶,看看那些高股息 ETF 的走勢,卻發現它們沒有同步破新高。心裡馬上浮現一個疑問: 為什麼大盤看起來很熱鬧,但我的投資卻沒跟著水漲船高? 仔細一想,答案很清楚:因為台股的漲勢,主要來自少數權值股的貢獻,像台積電、鴻海、聯發科這些巨人一動,就能把大盤往上抬。但高股息 ETF 裡的成分股,大多是金融、傳產、二線電子,這一波資金並沒有特別青睞它們。 這情景,何嘗不像我們社會上「財富分配」的縮影?新聞常說台灣人平均財富創新高,可是我們身邊的朋友,卻未必真的感覺到錢變多。因為那些數字,大多被少數資產雄厚的人拉高了。 二、數字的魔術:平均數的迷思 還記得有一次朋友聚會,大家聊到「平均薪資」。新聞報導說台灣平均月薪破五萬,現場卻有一半的人苦笑,因為自己的薪水連四萬都不到。有人打趣說:「應該是郭台銘、張忠謀拉高的吧!」這句話雖然是玩笑,卻說中了一個殘酷的現實: 平均數並不代表大多數人的真實狀況。 同樣的,台股加權指數也是市值加權的平均數。當台積電一檔股票市值超過數兆元,它漲 5%,對指數的貢獻遠比一堆中小型股漲 10%還大。這就像一個家庭聚餐,如果桌上有一道龍蝦,其他菜只是炒青菜,最後拍照上傳社群平台時,你會覺得「這桌子很豪華」,但實際吃到嘴裡的,大多還是青菜。 「看得見的,不一定是大多數;平均數的光環,常由少數人撐起。」 三、除息與現金流:一般家庭的隱喻 高股息 ETF 之所以沒有創新高,還有一個原因:它們會定期配息。除息那一天,淨值會被直接扣下來,就算之後慢慢填息,也需要一段時間。 這不就像一般家庭的財務狀況嗎?就算每個月有穩定收入,但日常生活、房貸、教育支出,就像「除息」一樣,直接把錢拿走。想要再累積資產,就得靠剩下的一點餘裕慢慢填補。對大多數人來說,財富累積的速度,自然追不上那些資本雄厚、可以大筆投資權值股的人。 四、誰在推動大盤?誰在拉開差距? 當我們看到台股創新高,要問的不是「大盤很強」,而是「誰在推動大盤?」同理,當...

創業不是換一種方式打工──從製麵攤的故事談起,談理財觀念矯正與企業經營思維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更新於 2025/07/17|發佈於 2025/06/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一場關於創業的對話 前陣子和一位朋友聊天,他經營製麵攤多年。談到創業,他語重心長地說:「我這個攤子除非有兩組人可以輪替,否則根本不能休息。」 這句話讓我想起父親年輕時說的一句話:「如果你想創業,在創業之初就要考慮聘請員工。」 本文將結合理財觀念、企業管理、情緒應對與投資哲學,幫助你重新思考創業的本質,避免「換一種方式打工」的陷阱。 第一章:從製麵攤談起──「老闆不能休息」的根源 1-1 老闆比員工更累的現實 進貨自己跑 製作自己來 客訴自己扛 收帳自己催 工傷自己醫 節慶還要開工 ✅ 小提醒: 如果你不能請假三天,那你不是老闆,你是員工兼包商。 1-2 錯誤理解營收與利潤 「我自己做,可以省員工薪水」這種想法,其實讓你掉進了「高營收、低利潤、零自由」的陷阱。 第二章:理財觀念矯正──創業之初就該納入人事成本 2-1 把自己當成本之一 如果你沒有幫自己算薪水,就等於低估了自己。 ✅ 行動建議: 馬上寫下你每天的工作內容,估算合理工資。 2-2 創業前的財務模擬 固定成本(租金、水電、原料) 人事成本(含自己) 現金流壓力(預備3-6個月周轉金) 📌 實務建議: 預估前三個月淨損金額,若無法承擔,建議延後創業。 第三章:學習企業管理──從「自己做」到「讓系統做」 3-1 真正的老闆,是讓系統運轉 建立流程 訓練人員 減少依賴特定個人 控制風險 3-2 建立制度與信任 SOP(標準流程) KPI(績效指標) 定期回顧與優化 ✅ 小提醒: 流程是給員工自由,不是限制創意。 第四章:情緒管理──創業者的心靈韌性 4-1 創業初期必定孤獨 你得學會壓力下理性決策、孤獨中堅持理念、失敗後快速修正。 📌 練習: 每天記錄「最有壓力的一件事」和「處理方式」,每週回顧一次。 4-2 情緒穩定,是經營者的職能 穩定情緒有助於凝聚團隊、減少誤判、傳遞...

🌿 當「極簡生活」成為潮流,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極簡是自由哲學,還是被迫妥協?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在薪資凍漲、物價飛升的時代,「極簡生活」被媒體描繪為理想人生——減少物慾、放慢腳步、過得更自由。但當「極簡」成為商業模式,這股風潮真的對所有人公平嗎?對低薪族而言,極簡是選擇,還是妥協? ⚠️ 當「不買」成為被迫現實 極簡倡議者常說:「少買一點,生活會更純粹。」但對月薪僅能溫飽的勞工來說,這是否過於輕薄? 高房價與高物價下,低薪族甚至連咖啡都要猶豫。對他們而言, 極簡不是哲學選擇,而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 💰 極簡真的能讓人省錢嗎? 表面上,極簡是一種消費減法:東西少了、支出應該也降。但實際上,極簡往往不是「不買」,而是「買得更精、更貴」。 🛋️ 少即是貴 :一次買好的高品質家具與服飾,價格可能比三件便宜商品還高,形成財務門檻。 📦 租賃消費隱形化 :訂閱、租賃服務如 Netflix、共享辦公桌,看似省錢,但長期累積固定支出,低薪族更難存錢。 💡 誰真正從「極簡」中獲利? 🏷️ 極簡品牌的新奢華 :無印良品、IKEA、北歐設計家具,極簡風成為高單價消費品,品牌賺得更多。 🎥 內容產業搭順風車 :極簡生活 YouTuber、部落格主、線上課程,真正獲利的是販售極簡理念的人。 💳 金融市場的新敘事 :「簡單理財」、「懶人投資法」降低門檻,吸引資金流入,金融機構仍收取管理費與佣金。 🔑 結語:我們真的「選擇」了極簡嗎? 極簡生活本意良善,但背後推手往往是龐大的產業與商業結構。對低薪族而言,「極簡」可能不是自由,而是壓力偽裝。當社會將極簡視為人生成功象徵,無法極簡的人可能被貼上「不夠努力」標籤。 極簡,不應成為壓迫弱勢的話術。比起叫人少買,更重要的是問:這個社會是否給人可以選擇的空間? 📬 互動提問: 你認為極簡生活是救贖還是壓力? 你會選擇追求極簡,還是根據經濟能力做生活調整? 💬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與經驗,也可以轉發給朋友討論! 👉...

便利超商裡的自由行動:年邁夫妻的生活智慧

夜色低沉,街道燈光映在濕潤地面,像城市的倒影。坐在便利超商靠窗的座位上,我手握咖啡,望著窗外偶爾走過的行人。筆記本翻開,文字尚未落下,思緒卻隨著夜色漫延。 一對年邁夫妻推著行李進門。肩上的工具與簡單商品,像是一種沉默的宣告:生活雖不易,但仍要自己承擔。他們選擇在便利超商落腳過夜,整理桌面,將物品安放在地面旁,為第二天的擺攤做準備。 「能夠自由行動、能夠自行承擔生活瑣事的人,是一種難得的資產。」 如果是早些年,我或許只會心疼他們,覺得年紀大了還要外出擺攤太辛苦。然而今天,我理解了另一種幸福—— 行動的自由 ,比物質更珍貴。 身體的智慧 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歲月與智慧的痕跡。搬運工具、整理商品、安置休息空間,每一步都消耗力氣,但眼神中沒有抱怨,只有對生活的默契與尊重。身體力行,不只是體能的展示,更是對生活節奏的掌握。 「身體力行,不只是體能的表現,更是自主、自立、掌控自己生活節奏的象徵。」 自由與羨慕 黎明時分,他們會早起整理攤位,迎接第一批顧客。這份自律與堅持,不是被迫,而是源自生活的智慧。羨慕的不只是體力,更是能夠決定自己行動節奏的自由。 「羨慕的不只是體力,而是能夠決定自己生活步調的自由。」 生命的哲理 年齡只是數字,真正限制行動的,是心理與社會對老年的期待。他們用行動提醒我,生活的主導權應掌握在自己手中。每一次肩膀的起伏、每一次手指的伸展,都是對自由的低語。 「年齡只是數字,限制行動的不是歲月,而是心理對年紀的認知以及社會對老年的期待。」 結語 夜深,街燈光映在玻璃窗上,映出我與他們的身影。羨慕的不只是行動力,而是自主生活的權利。能自由安排起床、休息、工作,是人生最真實的幸福。 「保持行動力、保持自主、保持生活智慧,才是人生最值得珍惜的財富。」

說謊不是缺點,而是天賦:你忽略的創作力

  說謊,其實是一種才華 ✍️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人生觀察 「We tell ourselves stories in order to live.」—— Joan Didion 最近聽了一場知名作家的訪談,主持人問他:「你小時候有什麼特別的才藝嗎?」 他笑著說:「會說謊算不算?」 全場一陣大笑。但他接著補了一句:「不是為了騙人啦,是因為腦袋裡的想像太多。像我放學走回家的時候,總會幻想巷口躲著一隻老虎,我得像冒險王一樣想辦法通過……」 這話不但沒有引來責備,反倒讓我一愣。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導說謊是不對的——會被處罰、會失去信任、會「道德扣分」。但他把「說謊」講得那麼自然、輕盈,好像是一種日常創造,甚至,是一種對現實的溫柔挑戰。 💡 說謊,不見得都是錯。它有時是想像力的出口。 小時候的謊,是對世界的再創作 回想起來,每個孩子都說過謊。說自己考100分、說看到鬼、說家裡養過一條龍…… 這些謊言,或許不是虛假,而是一種心理上的創作需求。 創作的起點,就是一場溫柔的說謊 長大後,我們漸漸懂得區分什麼是真、什麼是假,謊言不再天真,變得精緻、隱晦、甚至可怕。 但有一群人,卻把這份能力轉化成文字、畫面、聲音。他們寫小說、拍電影、畫插圖、做設計。 他們沒有忘記怎麼「說謊」,只是換了一個名字——創作。 🎬 我們甘願在小說裡相信不存在的人,因為那是一種「願意被騙」的浪漫。 誘導的關鍵:讓想像變成力量 真正重要的,不是「不能說謊」,而是——這份能力要被引導到哪裡? 若說謊是為了掩飾、欺瞞,那是破壞性的; 若說謊是為了創造、療癒、連結,那就是建構性的。 結語:在現實與幻想之間,築一座橋 或許我們都曾是那個「愛說謊的小孩」,只是長大後太快被現實修剪,忘了自己曾經擁有那份編故事的勇氣。 那些幼稚的謊言、荒誕的故事,並不可恥,反而是我們最早的創作本能。 🌱 「所有的創作,都是一種優雅的謊言。」——村上春...

年金改革爭議再起:政治角力與退休公務員的再就業潮

  年金改革的政策意涵與社會效應 自台灣啟動 公務員年金改革 以來,退休及即將退休的公務員面臨 退休金縮水 的現實。表面上,改革旨在 緩解政府財政壓力 ;然而,從政策 外溢效應 來看,年改對 勞動力市場 及 社會結構 也帶來深遠影響。 💡 觀察金句: 年金改革不只是財政議題,其對勞動力與社會結構的影響,可能遠超政策制定者的初衷。 提示數據: 2019-2023年退休公務員再就業率增長約15%。 熟齡再就業潮:政策的副作用 年改後,部分退休公務員因 生活壓力 而重返職場。這類再就業不僅滿足個人經濟需求,同時也補足企業 勞動力缺口 。公務員的 專業能力 、 穩定性 及合理薪資要求,使他們成為中小企業可負擔的 熟齡人才來源 。 在 少子化 、年輕勞動人口減少的背景下,年改引發的再就業現象與 社會勞動力結構需求 高度契合。無論政府是否有意設計,政策 外溢效應 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 藍白提出的年改修法與政治角力 近期藍白政黨提出修法,主張 停止逐年降低退休金收得率 。若修法通過,退休公務員 經濟壓力將減輕 ,熟齡再就業潮可能減弱,企業勞動力結構也將受影響。然而,如果執政黨阻擋修法,現行年改繼續實施,副作用仍將持續,並可能成為 社會政策討論 與 政治行動焦點 。 📌 觀察金句: 政策修法與政治角力的交鋒,不僅關乎退休公務員的權益,也牽動社會勞動力結構與長期公平。 政策條文提示: 依據《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法》第41條,收得率每年調整幅度不得低於法定底線。 政策設計與社會外溢效應的思考 年金改革案例提醒我們,每項 公共政策 都可能產生超出原始目標的影響。熟齡再就業潮既是年改的 副作用 ,也是 社會結構調節的現象 。政策制定者在設計改革方案時,除了財政考量,也應評估其對 勞動力市場 、 人口結構 及 社會公平 的長期影響。 📝 討論議題: 年金改革與勞動力結構間的關聯,對 社會公平 及 政策長期穩定 有何啟示? 快速結論: 熟齡再就業潮雖緩解勞動力缺口,但長期政策應兼顧公平與社會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