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新高,財富兩樣情──從台股到人生的投資隱喻


當大盤創歷史高點,你的投資真有感嗎?從權值股、配息ETF的差異,看到的是市場與社會的分化。

一、數字很漂亮,卻不是人人有感

最近新聞都在報:「台股再創歷史新高!」這種標題很吸睛,彷彿台灣股民人人都在財富自由的邊緣。但當我打開自己的帳戶,看看那些高股息 ETF 的走勢,卻發現它們沒有同步破新高。心裡馬上浮現一個疑問:為什麼大盤看起來很熱鬧,但我的投資卻沒跟著水漲船高?

仔細一想,答案很清楚:因為台股的漲勢,主要來自少數權值股的貢獻,像台積電、鴻海、聯發科這些巨人一動,就能把大盤往上抬。但高股息 ETF 裡的成分股,大多是金融、傳產、二線電子,這一波資金並沒有特別青睞它們。

這情景,何嘗不像我們社會上「財富分配」的縮影?新聞常說台灣人平均財富創新高,可是我們身邊的朋友,卻未必真的感覺到錢變多。因為那些數字,大多被少數資產雄厚的人拉高了。

二、數字的魔術:平均數的迷思

還記得有一次朋友聚會,大家聊到「平均薪資」。新聞報導說台灣平均月薪破五萬,現場卻有一半的人苦笑,因為自己的薪水連四萬都不到。有人打趣說:「應該是郭台銘、張忠謀拉高的吧!」這句話雖然是玩笑,卻說中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平均數並不代表大多數人的真實狀況。

同樣的,台股加權指數也是市值加權的平均數。當台積電一檔股票市值超過數兆元,它漲 5%,對指數的貢獻遠比一堆中小型股漲 10%還大。這就像一個家庭聚餐,如果桌上有一道龍蝦,其他菜只是炒青菜,最後拍照上傳社群平台時,你會覺得「這桌子很豪華」,但實際吃到嘴裡的,大多還是青菜。

「看得見的,不一定是大多數;平均數的光環,常由少數人撐起。」

三、除息與現金流:一般家庭的隱喻

高股息 ETF 之所以沒有創新高,還有一個原因:它們會定期配息。除息那一天,淨值會被直接扣下來,就算之後慢慢填息,也需要一段時間。

這不就像一般家庭的財務狀況嗎?就算每個月有穩定收入,但日常生活、房貸、教育支出,就像「除息」一樣,直接把錢拿走。想要再累積資產,就得靠剩下的一點餘裕慢慢填補。對大多數人來說,財富累積的速度,自然追不上那些資本雄厚、可以大筆投資權值股的人。

四、誰在推動大盤?誰在拉開差距?

當我們看到台股創新高,要問的不是「大盤很強」,而是「誰在推動大盤?」同理,當我們看到新聞說台灣人平均財富增加,要問的不是「大家都變有錢」,而是「誰的財富在快速累積?」

答案往往很殘酷:股市裡,推動大盤的永遠是少數權值股;社會裡,拉高平均財富的,往往是少數資產階級。多數人只能在邊緣,安安靜靜地等待屬於自己的輪動。

五、投資心態的提醒:不要被表象迷惑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失落:既然如此,我是不是永遠追不上那些權值股?我的高股息 ETF 是不是就沒價值了?

其實恰恰相反。高股息 ETF 的存在價值,本來就不是幫你追逐指數高點,而是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它像是一份固定薪水,讓你有安全感。至於大盤創高,則是另一種「資本成長」的遊戲。兩者目的不同,不該用同一把尺去衡量。

六、生活觀察:雜貨店老闆與創業富豪

我家附近有一家雜貨店,老闆每天清晨五點就起床,經營了三十年,生活不算富裕,但也不愁吃穿。他的人生,就像一檔高股息 ETF:配息穩定,但股價不會驚天動地。

而新聞上的那些科技新貴,創業成功,一夕之間身價數十億。他們就像權值股,漲起來驚人,但風險也高,失敗的時候,往往跌得一文不值。

別人的高點,不代表你的低谷;別人的財富累積曲線,不需要成為你的比較基準。

七、反思:找到自己的投資節奏

從投資延伸到人生,我越來越覺得,最重要的不是跟上別人的腳步,而是找到自己的節奏。

  • 如果你想要退休後有穩定現金流,那麼高股息 ETF 是合理選擇,哪怕它沒有創新高。
  • 如果你追求資本快速膨脹,那麼科技權值股也值得佔一部分比重,但要能承受震盪。

人生也一樣:有人適合在大公司當上班族,穩定、可預期;有人適合創業,搏一場翻身的機會。兩條路沒有高低之分,只有適不適合你的性格與需求。

八、結語:數字之外,活出自己的價值

「看得見的,不一定最重要;真正能支撐你生活的,往往是那些不顯眼的東西。」

台股創新高,新聞頭條熱鬧非凡;高股息 ETF 沒創新高,卻默默把股息放進投資人的口袋。這讓我想起一句話:別被指數的表象迷惑,也別被平均財富的數字打擊。清楚自己的目標,按自己的步伐走,就算不上頭條新聞,你的人生依然可以安穩、自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免費的代價

老友的投資價值——從人力資產觀點看退休生活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