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型工作的困境

 今天接觸到一位長期從事餐飲業的廚師,讓我對階層與理財思維的關聯有了更深的體悟。他的雙手因長年高溫烹飪與切菜而布滿厚繭,指關節僵硬,甚至難以靈活握筆。這讓我意識到,當一個人長期投入高度勞力密集的工作,身體會逐漸適應工作需求,甚至因此變形。而在這個過程中,思維模式似乎也會隨之改變。


廚師的工作高度消耗體能與專注力,導致他們下班後只想休息,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學習或思考長遠規劃。這樣的生活型態長期影響下,可能會讓人習慣於「即時滿足」,而不擅長進行複雜的抽象思考,例如資產配置、長期投資等。因此,許多從事餐飲業的工人理財模式往往傾向於簡單直接:有錢就存,沒錢就省,能花則花,但卻缺乏更深層的財務管理概念。


這種「短期思維」影響決策的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財務決策的短視

由於生活的重心圍繞著短期的經濟壓力,例如房租、水電費、日常開銷,餐飲業從業者往往會選擇眼前最直接的解決方案,例如加班賺取額外薪資、購買價格最低但耐用度差的設備,而非投資於長遠的財務安全。長此以往,這些短期決策可能導致更高的長期成本,進一步削弱財務穩定性。


2:缺乏資產增值的概念

許多廚師習慣將錢存入銀行,認為「存錢就是理財」,卻忽略了通膨對購買力的侵蝕。由於缺乏長期投資的概念,他們容易錯過透過複利效果累積財富的機會,導致即便工作一輩子,財富增長仍然有限。

3:過度依賴勞動收入

餐飲業的收入模式是「時間換金錢」,但由於沒有建立投資觀念,他們往往無法透過其他方式創造被動收入。這意味著只要工作能力下降,例如年齡增長或健康問題,他們的收入來源就會大幅縮減,陷入財務困境。


4:應急式理財 vs. 預防性財務規劃

短期思維讓許多餐飲業者缺乏長遠規劃,導致財務管理呈現「應急式」模式。例如,當突發狀況發生時(如醫療費用、失業),他們才驚覺資金不足,而非提前建立應急基金。這種財務應對方式,使得每一次危機都可能導致財務重創,難以累積財富。



讓我想到我的一位同學,她與先生都是餐廳服務員,卻靠著長期投資台塑四寶(台塑、南亞、台化、台塑化),成功累積了足夠的財富,讓他們在餐廳關閉後仍能安穩度日。相比許多同行到老仍為生計煩惱,她的故事顯得難能可貴。這讓我思考,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同樣來自勞動階層的人,卻有完全不同的財務結局?


或許,關鍵不僅僅是教育或資訊的可得性,而是長期勞動對思維習慣的影響。當工作型態養成了一種「短期思維」,就很難讓人投入需要時間累積的財務計畫。而要突破這種思維限制,可能需要更早接觸正確的理財觀念,或者在年輕時做出關鍵的選擇,例如將存款投入穩健的長期投資,而不是單純存入銀行等待貶值。


這也讓我更確信,財富的累積不單純是收入的多寡,而是思維模式的選擇。即便是從事餐飲業,只要能克服短期思維,建立長遠的資產配置觀念,仍然有機會擺脫「一輩子勞動換薪水」的循環,讓資產真正為自己工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免費的代價

老友的投資價值——從人力資產觀點看退休生活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