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小屋裡的成功學

 前幾天和幾位同事相約休假去爬山。陽光和煦,步道濕潤,空氣中混著土壤和松針的氣味。爬累了,我們一行人在山中小屋歇腳,泡壺茶,閒聊著人生。


聊著聊著,坐在我對面的那位朋友開口了。他年過六十五,頭髮花白,笑容中總藏著一點未了的遺憾。他說:


「唉,如果當年我爸有點背景,幫我打通些關節,我也不會這麼辛苦一輩子了。」


眾人靜了一秒,沒接話。他喝口茶,話鋒一轉,忽然看向我說:


「我跟你說,要成功啊,你得這樣這樣那樣那樣……」


我愣住了,心裡浮出一句OS:「你的人生過得比我還糟,怎麼現在回過頭要教我怎麼過人生?」


茶香飄著,我苦笑地看著他滔滔不絕,彷彿在看一部人生懺悔劇的獨角戲。他說的也不是全沒道理,但在我眼裡,更像是他對命運投出的最後幾顆石子,希望有人撿起來照亮他沒走好的路。


人文思想裡常說:「人不只是經濟的動物,更是尋求意義的存在。」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人生有點價值、有點聲音。即使自己走過了彎路,也希望能在別人身上留下些直路的可能。


托爾斯泰說過:「人類的悲劇在於,他明知道自己會死,卻還是要尋找活著的意義。」也許對我這位朋友來說,他的「成功學」並不是要告訴我怎麼變有錢、變厲害,而是想證明:他的那些年,不是白過的;他的苦,不是白受的。


而我呢?聽著,反思著,也慢慢明白:人生不是一場比誰爬得高的競賽,而是一場各自翻山越嶺的過程。每個人都背著自己看不見的行囊,走在各自的軌道上。


我沒有反駁他,只靜靜喝了口茶。人生嘛,有時也像登山,走錯了路,不代表不能欣賞風景;指路的人,也許腳上滿是泥濘,但不妨聽聽他說的哪段滑倒了。


畢竟,我們最後都得自己走下山,不是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免費的代價

老友的投資價值——從人力資產觀點看退休生活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