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川普關稅到股市大師:一場泡沫與清醒的市場啟示
一、股災一來,評論家滿街走
某年,美國總統川普一紙關稅政策引爆全球市場恐慌,股市瞬間崩跌。台股也難逃命運,殺聲震天。
就在這個當口,原本還在場邊觀望、從未進場的投資人,突然變身「股市觀察家」:
「我早就說台股太熱了。」
「川普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技術面早就背離啦,遲早要跌!」
短短幾天,整個社群彷彿多出一票「股市大師」。臉書、社團、留言區,充斥著各種事後諸葛式的分析,一副早就預知未來的姿態。
二、歷史總在重複,人性才是根源
這樣的現象,其實早在歷史中無數次上演過。
歷史上各種資產泡沫化,幾乎都來自於「從眾」心理。 當大家都在買,害怕錯過的情緒比風險還真實。即使你心裡知道價格可能過高,也會忍不住跳進場。
而推動群體熱情的,往往不是冷靜的分析,而是精心編織的敘事。
敘事性故事的力量,常常勝過嚴謹的科學證據。
「AI 會取代人類工作」、「比特幣是未來的數位黃金」、「綠能將顛覆能源產業」——這些聽起來合理又令人振奮的故事,遠比枯燥的財報或估值模型更具說服力。
三、雜訊充斥,預測變得困難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資訊如潮水般湧來,而其中大多數其實是雜訊,而非真正能夠引導判斷的「信號」。
雜訊讓預測變得極為困難。 許多人根據短線走勢、名嘴言論、新聞標題作出反應,卻不知這些資訊未必能幫助他們穿越未來的風浪。
四、預測很便宜,承擔很稀有
市場最諷刺的一點是:事後人人都有道理,事前卻無人願冒風險。
預測不需要成本,輸了可以怪川普、怪 FED、怪地緣政治;但真正有價值的,是那些願意在混亂中做決定、並勇於承擔後果的少數人。
市場中永遠不缺評論家,缺的是能在波動中守住紀律的投資者。
五、清醒的人,從不在人群裡喧囂
川普關稅引爆的那場股災,或許只是歷史眾多震盪中的一筆,但它再次提醒我們——
市場崩盤不會讓所有人虧錢,卻會讓很多人突然變聰明。
真正的智慧,不是事後的評論,而是在熱潮裡保持冷靜,在群體狂熱中保持懷疑。當下一次泡沫來臨時,你會成為那個跟著故事走的人,還是能看穿故事本質的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