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到命運秩序:投資的內在旅程
2025年3月,美國前總統川普在競選造勢中拋出震撼彈,揚言重新大幅加徵對中國與亞洲地區的關稅。
市場瞬間如臨大敵,全球股市一夕大幅震盪,台股更是在短短幾週內狂瀉兩千點。
新聞畫面輪播著投資人臉色鐵青,社群充滿「空頭來了」的哀號。
我坐在書桌前,望著那條下墜的 K 線,心中卻異常平靜,彷彿那不是一次危機,而是一場早已排演多次的投資考驗。
這幾年走過疫情、升息、美中科技戰,我越來越確信:
投資,從來不是一場數字的遊戲,而是一次人格與心理的歷練。
市場在外翻雲覆雨,但真正決定命運的,不是那一根長黑 K,
而是我們內在的順序。
人格決定意識:投資旅程的起點
在行為金融學中,研究早已指出「人格特質」深刻影響投資行為。
高盡責性者傾向長期持有,低神經質者更能穩定看待波動(Gerrans & Faff, 2014)。
我見過太多人在市場劇震時追高殺低,他們缺的不是方法,而是一份內在穩定與自我掌控。
當川普再度拋出關稅議題,市場再度失序,若人格中缺乏穩定與紀律,意識便會被恐懼吞沒,失去了主控權。
意識決定認知:你看見的是暴跌,還是折價?
面對同一場市場修正,有人看到災難,有人卻看到機會。差別就在於我們認知框架的不同。
具備金融知識者會意識到這是「市場再評價」,懂得資產配置的人,會知道這是資產再平衡的時機。
你的意識有多清晰,認知才有多理性。
認知決定情緒:學問,是理財的避震器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指出,人類對損失的痛苦,是獲利喜悅的兩倍(損失厭惡理論)。
當你沒有知識作為支撐,情緒自然成為判斷的唯一依據。
這也是為何沒人教我們理財時,我們總是情緒先行。
而當你了解市場的邏輯、歷史的週期、配置的彈性,你會發現,情緒不再是恐慌的反射,而是理解之後的沉穩。
情緒決定判斷:投資從來不該靠直覺
恐懼時出場,貪婪時加碼,是人性;但長期來看,那也是「逆向成功」的絆腳石。
行為金融學中的「情緒捷思」(Affect Heuristic)告訴我們,人在情緒驅動下,容易誤判風險、誤解訊號。
當川普再次掀起風暴,理智的人會回看基本面、分析市場波動與實際衝擊;情緒的人則會在隔日開盤前夜無法成眠,在毫無策略中按下「全部賣出」的按鍵。
判斷決定選擇:你的資產配置,其實早就寫好你的選擇
如果你在風暴來臨前就已規劃好資產配置、現金比重與風險控管,那你當下的選擇,不再是「要不要跑」,而是「是否照計畫進行」。
馬可維茲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PT)強調「以風險報酬為核心的配置」,而不是靠市場情緒來判斷進出時點。
選擇決定行為:紀律,是逆風中的不動聲色
你每一次定期定額、每一次再平衡、每一次不跟單,其實都是選擇的累積,也是行為的延續。
投資從來不是靠靈感,而是靠系統。
「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強調,人的行為來自長期意圖與自我控制。真正走得遠的,不是眼明手快的人,而是「能耐得住寂寞」的人。
行為決定結果,結果決定命運:從市場回歸人生
川普的關稅不會是最後一次震盪,台股的兩千點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下跌。
市場風雨總在,但真正決定你財富命運的,從來不是新聞,而是你如何面對它的那雙眼睛,那份意志。
人格、意識、認知、情緒、判斷、選擇、行為、結果,每一層都不是獨立事件,而是命運的連鎖反應。
財富,不只是金錢的累積,更是內在秩序的體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