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5的文章

意外的市場法則:從龍山寺街友到新冠股市奇蹟

最近休假時走訪台北萬華龍山寺一帶,意外發現公園裡的街友群體與一般印象中的遊民有所不同。他們並非只是零散地求生,而是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社會,有人負責回收資源,有人靠短工賺取微薄收入,甚至部分成為當地色情產業的消費群體。一般來說,街友被視為經濟最邊緣的一群人,理論上不應該有多餘的消費能力,然而,他們卻能支撐起一部分產業鏈,這種現象顛覆了我的直覺。 這讓我回想起新冠疫情期間股市的表現——當時市場普遍認為全球經濟將會進入深度衰退,許多投顧老師甚至斷言:「停工停產、消費力下降,市場必然崩潰。」但最終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某些產業並未受到衰退影響,甚至逆勢成長。 新冠股市的意外 驚奇 :從恐慌到狂飆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各國陸續封城,全球股市出現歷史性暴跌。當時的市場氛圍極度悲觀,許多投資者拋售股票,認為企業停工、消費緊縮,經濟將陷入長期衰退。然而,股市的發展卻出乎意料——短短幾個月後,美股和台股迅速反彈,甚至創下新高,最令人驚奇的是,運輸股與宅經濟概念股大漲。 1:運輸股的爆發:當供需關係顛倒時 一開始大家以為疫情會導致貿易停滯,貨運需求下滑,航運業將遭受重創。但現實卻相反,由於封城導致大量實體購物轉向網購,全球物流需求暴增,航運業甚至因貨櫃短缺而暴利大賺。長榮、陽明、萬海等航運股在短短一年內翻了數倍,成為股市最耀眼的明星。 2:宅經濟的崛起:危機中的新 商機 餐飲、旅遊、航空業確實因疫情而崩盤,但另一邊,遠距辦公、線上學習、電商、遊戲娛樂等產業卻迎來歷史性機會。Zoom、Amazon、Netflix、Nintendo 等公司業績暴增,科技股帶動美股不斷創新高,投資者們才驚覺,疫情並非全面災難,而是某些產業的「催化劑」。 市場的本質:供需關係與意外 消費 群體 回到龍山寺街友的觀察,我發現這與疫情股市的現象有著相似的邏輯。街友原本被認為是社會的底層,沒有消費能力,但在某些特殊環境下,他們卻成為某些行業的意外支撐者。同樣地,當所有人認為疫情會讓全球經濟衰退時,卻意外催生了物流、電商、科技產業的大爆發。這說明了一個投資的關鍵: 市場不是看表面現象,而是看「資金的流向」。當某個群體的消費模式改變,或者當供需關係出現劇變,新的市場機會就會誕生。 投資 啟示 :如何抓住市場的「意外機會」? 從龍山寺的觀察到新冠疫情股市的變化,我得到幾個投資上的重要啟示: 1:不要用傳統思維預...

從壓榨體力到切斷未來:基層勞工的資本困境與現金流困局

每天努力工作,為什麼還是存不了錢?——從慣老闆文化談資本與現金流 在台灣,很多人都聽過 「慣老闆」 這個詞:事情多、錢少、加班沒補貼,還總說「你要學習吃苦」。但辛苦了十年、二十年,存款還是老樣子,退休更像是一場賭博——賭勞保不要破產。 這樣的生活,是不是有點讓人喘不過氣? 一、打拼一輩子,為什麼還是覺得不安全? 你可能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假日還被Call,卻發現月薪到手一點點,扣完房租、水電、孩子學費,剩下根本不夠存。這其實跟經濟學裡說的「人力資本」有關:如果工作只是耗體力、沒學到新技能,那麼未來的收入其實也不太可能改變。 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努力沒有辦法轉成資本。 二、靠勞保養老?先別太放心 我們從小就被教要認真工作、繳勞保,退休就會有保障。但現實呢?根據報導,勞保可能在十年內就面臨破產。這代表什麼?代表如果我們沒有自己另外建立收入來源,退休後的日子可能比現在更辛苦。 這就是所謂的「現金流危機」——你沒辦法工作了,但錢也沒繼續進來。 三、理財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是替自己留條後路 很多人以為投資是有錢人才需要煩惱的事。但其實,每個人都該有一點「 資本性收入 」——比如:投資高股息ETF、定期定額基金、甚至一間小套房收租。這些資產能夠在你不工作時,幫你「繼續工作」。 這就叫「 現金流 」,它能幫你面對退休、疾病或生活的不確定。別怕開始太慢,怕的是永遠不開始。 四、怎麼做?從一杯手搖的錢開始也不嫌小 你不需要一次拿出幾十萬開始投資。一杯手搖飲的錢,就能定期定額買進ETF,開始體驗複利的魔法。從學習資產配置、分散風險做起,每一小步都比站在原地等勞保重要。 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學學「 延遲享樂 」的心法,短期忍一下,長期更自在。 五、結語: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願意改變的自己 這世界對很多人確實不太公平,有些人出生就有資本,有些人得靠勞力換飯吃。但我們可以做的,是用智慧為自己鋪一條更穩的路。 別讓生活只剩「等薪水進來」,試著讓錢也替你工作。你不需要變成什麼投資達人,只需要慢慢讓自己,有選擇的自由。 如果您正在規劃退休財務,或對投資理財與退休生活有任何疑問,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們交流您的看法與經驗!」 延伸閱讀:

過了50歲才懂:「賺多不如領得穩」——懂的才碰,才是王道(理論加強版)

  說到退休理財,有句話必須銘記在心,那就是: 不懂的,不要碰!」 年輕時我們敢衝敢拼,什麼商品火就買什麼,什麼朋友說賺就跟著衝。看別人買加密貨幣翻倍,我們也眼紅;看別人炒權證秒賺一台車,我們也想搏一把。但到了一定年紀後才會明白:這些高風險遊戲,不是我們退休後該參加的**「人生下半場活動」**,而是會讓人一夕失眠的心臟測試。 理論派站台:行為經濟學這樣說 有沒有理論支持這些「不懂不要碰」的老話呢?還真有,來請行為經濟學的巨頭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站台一下。他指出:「人類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往往會高估自己的判斷能力,低估風險。」這也就是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Bias)。 當我們對某項金融商品不熟,卻聽了幾個YouTuber推薦、或鄰居阿明說「穩賺不賠」,就砸下重金,這就是過度自信在作祟。退休後還這樣操作,只能說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再來一位學者——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蒙格說得更直接 : 「你不需要在每個領域都打擊率一百分,你只要在你理解的領域裡,不犯錯就好。」 也就是說:退休後,我們只需要在自己熟悉的金融領域裡穩穩地打擊,就能活得好好的。 懂的才碰,退休理財四字箴言:「熟、穩、簡、領」 退休後我們追求的不是資產爆炸式成長,而是心臟負擔降低與生活現金流穩定。所以,理財選擇上最好遵循以下四個字: 1:熟:選擇自己「熟悉」的金融商品。你了解台灣的ETF、定存、儲蓄保單?那就好好研究這幾個,不要因為美國某個什麼REIT大漲就跳進去。 2:穩:回報「穩定」最重要。看起來10%的年化報酬很誘人,但如果標準差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還不如回到4~6%的穩穩收入。 3 :簡:簡單的商品比較不容易出錯。ETF、債券、年金、股息股票這類有制度、有規則的商品,比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好太 多。 4:領:能「領現金」的金融商品,是退休族的真愛。 什麼 是好 商品 ?能定期穩定領現金、補貼生活的,就是好商品。 小心你不是「金融玩家」,只是「退休領主」 市場上充斥著太多看似「簡單好賺」的選擇,其實背後機關重重。你不會開飛機,怎麼可以隨便坐進駕駛艙?金融商品也是一樣。退休後我們不再是冒險家,而是需要穩定領薪的領主。記住這一點,你就能避開許多金融陷阱。 結語:聽聽可以,參一腳不行! 那些一夜致富的故事、賺千萬退休的傳奇,看看就好,就像武俠小說一樣精...

資源決定勝率:市場生存法則

     近期,市場劇烈震盪,一些槓桿操作的投資者被迫出場,而資金雄厚的大戶則趁機逢低吸納,進一步擴大了他們的優勢。這種現象再次印證了市場的殘酷現實:「本大終必勝。」擁有充足資源的投資者可以耐心等待機會,而資金有限的散戶卻經常在市場稍有風吹草動時被迫離場。 資源 = 勝率 在市場中,資源的多寡決定了交易者的勝率。不論是資金、資訊、交易工具,甚至是心理素質,擁有更多資源的玩家自然能提高勝率。大戶與機構投資者可以透過以下手段降低風險並放大收益: 1:低成本借貸: 機構能以極低的利率借錢,增加槓桿操作的空間。 2:內部資訊優勢 :法人機構擁有即時且深度的市場資訊,能比一般散戶更早做出決策。 3:演算法交易: 利用高頻交易、量化分析等技術提高交易效率,讓勝率提升。 4:心理優勢 :資金充足讓他們可以更有耐心,不會因短期虧損而恐慌離場。 這些條件讓大戶能夠在市場波動時保持冷靜,甚至反向利用市場恐慌,逢低吸納優質資產,進一步強化他們的優勢。 散戶如何提高生存率? 雖然散戶難以匹敵機構投資者的資源,但仍然可以透過以下策略提高存活率: 1:資金控管: 確保自己擁有足夠的現金流,不因短期震盪被迫出場。 2:風險管理: 分散投資,避免單一標的影響整體資產配置。 3:耐心與紀律: 正如巴菲特所說:「市場是從沒有耐心的人轉移財富到有耐心的人。」散戶應該專注於長期投資,而非短線博弈。 4:資訊運用: 雖然無法獲得機構級的內部資訊,但可以透過獨立思考與分析,提高市場判斷力,避免被市場情緒牽著走。 5:順勢而為: 順應市場趨勢,而非逆勢硬拼,適時調整資產配置,提高存活機率。 長期存活比短期獲利更重要 市場的遊戲規則從來不是公平的,這是一場強者恒強的競賽。散戶若想在這場遊戲中生存下來,最重要的並非短期勝負,而是如何讓時間站在自己這邊。唯有穩健的資金管理、風險控管與耐心布局,才能在市場風雨中站穩腳步。 在這場資本市場的競技場上,與其幻想能戰勝市場,不如專注於如何活得更久,因為真正的勝者,往往不是那些跑得最快的人,而是那些能撐到最後的人。 如果您正在規劃退休財務,或對投資理財與退休生活有任何疑問,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們交流您的看法與經驗!」 延伸閱讀: 你沒看到的那隻猩猩,其實就藏在股災裡——市場噪音下的人性鏡像 - 4月 11, 2025

極簡生活:低薪世代的選擇,還是消費的陷阱?

  在這個工資停滯、物價飛漲的時代,「極簡生活」正被媒體塑造成一種理想——減少物質依賴、降低消費需求,從而換取更自由的生活。但對於低薪族來說,極簡究竟是一種主動選擇,還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當極簡成為一種流行,誰又真正從中獲益? 極簡 ,真的為了自由嗎? 極簡生活的倡導者,往往強調「擺脫物慾、追求精神富足」,彷彿只要捨棄不必要的開銷,就能獲得更大的自由。然而,對於低薪族而言,極簡並非選擇,而是現實。 當薪資入不敷出時,「不買」並不是一種生活哲學,而是經濟上的無奈。極簡的推廣者可以輕描淡寫地說:「少買一杯咖啡,你的人生會更純粹。」但對於工資僅能勉強維生的人來說,他們早已不是「少買一杯咖啡」,而是連咖啡都買不起。 當人們鼓勵年輕人「減少物慾」時,是否忽略了他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一場消費上的自省,而是更公平的薪資、更穩定的經濟環境? 低 薪 與消費模式的變革:極簡真的能省錢嗎? 從表面上看,極簡似乎可以幫助人們省錢,讓生活成本降低,但實際情況可能正好相反。極簡消費並非「不消費」,而是轉向更精緻、更高端的消費模式。 1:「少即是貴」的邏輯 低薪族選擇便宜的衣服、二手家具,這是為了生存。但極簡主義者則可能會購買「高品質、可用十年」的極簡家具與服飾,單價昂貴,實際上支出並未減少。 2:從 擁有 到租賃,消費無所不在 傳統的消費模式是「一次性購買」,但極簡的數位化趨勢讓人們轉向訂閱制。串流影音、雲端存儲、租賃辦公空間……低薪族無法負擔昂貴的「一次性擁有」,於是轉向「以租代買」,反而讓固定開銷持續增加。 結果,極簡沒有讓人擺脫消費,而是讓消費變得更隱形、更持久。低薪族看似減少了開支,卻被困在長期的訂閱與精緻消費之中,始終無法真正擺脫財務壓力。 媒體 與商業:誰才是極簡的真正受益者? 如果極簡真的只是「少買東西」,那麼市場應該會萎縮。然而,現實是極簡反而成為一門生意,讓企業獲取更多利潤。 1:極 簡 品牌的崛起 「極簡風」不再是便宜的象徵,而是品牌化、高端化的象徵。一張標榜簡約設計的桌子,價格比傳統桌子貴出數倍;極簡風格的服飾,強調「一件可穿十年」,但定價遠高於一般快時尚。消費者雖然買得少了,卻花得更多。 2: 內容 產業的變現 極簡生活成為YouTuber、部落客的熱門話題,極簡理財課程、書籍、會員訂閱層出不窮。他們告訴低薪族:「你可以透過極簡獲得財務自由」,但真正賺錢的是販...

在市場裡練心:投資教會我的事

  -股市的浮沈如何映照人生的起落 年輕的時候,我以為投資是一門技術,只要懂圖表、看財報、跟對消息,就能穩穩賺錢。後來才發現,市場真正要磨的不是眼力,是心性。股市是個沒有鐘點費的老師,卻常常給你最深刻的人生功課。 贏的時候,學會謙卑;輸的時候,學會承擔 剛進市場那幾年,有時賺了幾千,覺得自己快成股神;下一週跌個兩成,又懷疑人生。市場讓你知道,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獲利,也沒有誰能永遠看準趨勢。 贏了,不一定是因為你聰明,可能只是剛好遇上風;輸了,也不全是你笨,可能是行情來得太急。但不管輸贏,最後都得自己買單。這讓我學會了:做決定之前,要先問問自己能不能承受後果,而不是只想著可能的好處。 市場看的是數字,人生走的是節奏 市場常常讓人焦躁。一下子某檔高股息ETF熱到爆,一下子又是AI、重電、軍工輪番登場。如果心不定,很容易被拉著走,買進時總是別人喊破喉嚨的高點,賣出時又是沒人想看的谷底。 後來我學會了:投資的節奏,最好像自己的呼吸,不快不慢,持續即可。 我設下自己的買進、配息、再投入的節奏,不追熱門,也不跟風。市場再熱鬧,我仍舊按表操課,像個上下班打卡的上班族。這不是偷懶,而是一種堅持。因為我知道,我要的是十年後的現金流,不是下週的價差。 最難的功課:接受現實,不強求結果 投資最痛的,不是賠錢,而是眼睜睜看著自己判斷錯誤,卻還得繼續活下去。那種心情,有點像人生犯錯後不能回頭,只能往前走。 有時候,資產配置錯了,績效落後;有時候,以為撿到便宜,卻發現便宜沒好貨。每一筆錯誤,其實都像市場給你的一面鏡子,照見你心裡的貪念、不甘、急躁,還有那一點點不願面對真相的驕傲。 但也正因為如此,**投資才成為一場練心的旅程。**每一次錯誤,讓我多一點勇氣去承認自己不是全知的;每一次反彈,也提醒我不要過度自信。市場教我的,遠比財經書厚重,也比人生講堂誠實。 結語:與市場共處,不是為了打敗它,而是理解自己 曾經我以為,投資是賺錢的工具;後來我發現,它其實是認識自己的鏡子。當你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能承受多大的波動、適合哪種方式,才能在市場裡活得安心。 我不再追求超額報酬,也不再幻想成為下一個「散戶傳奇」。我只想要每個月穩穩的現金流,讓我在選擇生活時多一點底氣、少一點焦慮。那就夠了。 投資,不是要你變得偉大,而是讓你回到那個更踏實、更溫和、更真實的自己。 如果您正在規劃退休財務,或對投資理...

擺脫慣老闆宿命:從依賴制度,到打造屬於你的現金流人生

 在台灣,基層勞工經常面對一種現象──俗稱「慣老闆文化」。 事情多、薪水低、加班沒補、臨時工沒保障,彷彿「吃苦耐勞」是工作美德的全部。很多人辛苦做了一輩子,卻發現到頭來只能靠勞保過日子。 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制度出問題,我們該怎麼辦? 一、依賴制度的人生,風險越來越高 過去的社會講究「一輩子一份工作」,只要乖乖上班、按時繳勞保、累積資歷,就能安心退休。這種人生規劃,背後其實是一種 「資本導向」的思維 ——期待制度、資方或政府為你儲備一筆未來的退休資本。 但問題是,制度也會變老。根據主計處與監察機關數據,台灣勞保的財務狀況早已拉緊報。人口老化、少子化讓繳費的人變少、請領的人變多,這個公式怎麼算都不會好看。 結果就是:你一輩子的努力,可能只換來一個「再撐一下就會改革」的空頭支票。 二、轉念:從被動等待到主動創造現金流 與其依賴不確定的制度,不如開始建立自己的現金流。這不只是投資概念,而是一種生存邏輯。所謂「現金流導向」,就是讓金錢不是一次存好、用到死,而是持續創造收入來源。 經濟學家羅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窮爸爸》中曾說:「資產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的東西。」你可以沒背景、沒靠山,但如果擁有能定期產生收入的資產(如:股息、租金、副業),你就不再只是被動接收,而是主動掌握人生。 三、打造現金流,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難 你不需要是財經高手,也不用中樂透。打造現金流,就像慢慢煮一壺水,從第一滴開始。 定期定額ETF:每月投入一筆可承擔的小額,累積股息與複利。 儲蓄型現金帳戶:設定自動轉帳,把錢「隱形」存起來。 副業與兼職:把興趣變成收入來源,即使一個月只多三千,也可能養出一條新路。 低消費高效率生活:延遲享樂不等於犧牲,而是選擇「對未來有幫助的快樂」。 財務自由不是「有錢」,而是「不用擔心錢」。這一點,任何年齡都來得及開始 。 四、人生不靠天吃飯,而是靠選擇權過活 制度不會永遠可靠,但你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可靠。真正的安全感,不是老闆不炒你魷魚,也不是政府年金夠用,而是就算什麼都沒了,你還有其他的現金流撐著你活下去。 當你開始用現金流思維看待人生,你會發現:每天的選擇,其實都在為你的未來鋪路。而你不是只能靠「勞力換錢」,你還有機會建立一個「讓錢替你工作」的系統。 如果您正在規劃退休財務,或對投資理財與退休生活有任何疑問,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們交流您的看法與經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