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市場法則:從龍山寺街友到新冠股市奇蹟


最近休假時走訪台北萬華龍山寺一帶,意外發現公園裡的街友群體與一般印象中的遊民有所不同。他們並非只是零散地求生,而是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社會,有人負責回收資源,有人靠短工賺取微薄收入,甚至部分成為當地色情產業的消費群體。一般來說,街友被視為經濟最邊緣的一群人,理論上不應該有多餘的消費能力,然而,他們卻能支撐起一部分產業鏈,這種現象顛覆了我的直覺。


這讓我回想起新冠疫情期間股市的表現——當時市場普遍認為全球經濟將會進入深度衰退,許多投顧老師甚至斷言:「停工停產、消費力下降,市場必然崩潰。」但最終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某些產業並未受到衰退影響,甚至逆勢成長。


新冠股市的意外驚奇:從恐慌到狂飆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各國陸續封城,全球股市出現歷史性暴跌。當時的市場氛圍極度悲觀,許多投資者拋售股票,認為企業停工、消費緊縮,經濟將陷入長期衰退。然而,股市的發展卻出乎意料——短短幾個月後,美股和台股迅速反彈,甚至創下新高,最令人驚奇的是,運輸股與宅經濟概念股大漲。


1:運輸股的爆發:當供需關係顛倒時

一開始大家以為疫情會導致貿易停滯,貨運需求下滑,航運業將遭受重創。但現實卻相反,由於封城導致大量實體購物轉向網購,全球物流需求暴增,航運業甚至因貨櫃短缺而暴利大賺。長榮、陽明、萬海等航運股在短短一年內翻了數倍,成為股市最耀眼的明星。


2:宅經濟的崛起:危機中的新商機

餐飲、旅遊、航空業確實因疫情而崩盤,但另一邊,遠距辦公、線上學習、電商、遊戲娛樂等產業卻迎來歷史性機會。Zoom、Amazon、Netflix、Nintendo 等公司業績暴增,科技股帶動美股不斷創新高,投資者們才驚覺,疫情並非全面災難,而是某些產業的「催化劑」。



市場的本質:供需關係與意外消費群體

回到龍山寺街友的觀察,我發現這與疫情股市的現象有著相似的邏輯。街友原本被認為是社會的底層,沒有消費能力,但在某些特殊環境下,他們卻成為某些行業的意外支撐者。同樣地,當所有人認為疫情會讓全球經濟衰退時,卻意外催生了物流、電商、科技產業的大爆發。這說明了一個投資的關鍵:


市場不是看表面現象,而是看「資金的流向」。當某個群體的消費模式改變,或者當供需關係出現劇變,新的市場機會就會誕生。


投資啟示:如何抓住市場的「意外機會」?

從龍山寺的觀察到新冠疫情股市的變化,我得到幾個投資上的重要啟示:


1:不要用傳統思維預測市場

當大家認為「經濟停滯=股市崩盤」時,事實卻是某些產業爆發性成長。市場總是會找到新的資金流向,而非單純地跟著大眾的悲觀情緒走。


2:觀察供需變化,而不是市場情緒

無論是街友變成特定產業的客戶,還是疫情讓物流需求暴增,這些現象都不是靠市場情緒能夠預測的,而是來自於供需結構的變動。投資時應該關注這些結構性變化,而非單純依賴市場的情緒波動。


3:資金永遠會流向「最有機會」的地方

無論是2020年的科技股、運輸股,還是萬華地區的特殊經濟模式,資金的流動方式往往讓人意外。市場的重點不是「現在的狀況」,而是「接下來資金會流向哪裡」。


結語:投資,終究是對市場行為理解

投資市場的本質,從來就不是簡單的「經濟好壞」二分法,而是關於供需變化、資金流動、甚至是人性的選擇。無論是龍山寺的街友如何形成獨特的消費群,還是新冠疫情如何催生了運輸股與宅經濟的爆發,這些都是市場運作的縮影。


真正成功的投資者,不是盲目跟隨市場情緒,而是能夠冷靜觀察,從供需變化中找到機會。畢竟,市場從來不按常理出牌,只有理解其運作方式,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您正在規劃退休財務,或對投資理財與退休生活有任何疑問,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們交流您的看法與經驗!」

延伸閱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免費的代價

老友的投資價值——從人力資產觀點看退休生活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