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焦慮:誰在製造相對剝奪感?

 摘要

本文探討近年台灣房市議題所引發的世代焦慮與相對剝奪感現象,並以行為經濟學與資本理論為基礎,分析媒體敘事如何操弄群體情緒,掩蓋真正的結構性問題。本文主張,台灣當前的房價問題應回歸薪資停滯與資本回報失衡的經濟背景來理解,並呼籲大眾跳脫情緒操弄,進行理性思辨。



一、前言:似曾相識的焦慮敘事

近來多則新聞報導再次引發對房價的集體焦慮。其中包括年輕人買不起房將「向下沉淪」的論述、早期購屋者因資產升值而「為禍後代」的批評,以及對於高房價下是否應成為「房奴」的反思。這些論述看似立場各異,實則共同製造出一種無論選擇如何皆為錯誤的世代困境。



二、歷史視角:每個世代買房皆不易

房價難題並非當代獨有。根據 Piketty(2014)《21世紀資本論》之觀點,當資本報酬率 r 持續高於經濟成長率 g,資產價格將不斷上升,導致財富不平等擴大。以台灣為例,1990 年代的房價所得比(PIR)為 5-8 倍,雖低於今日大台北地區逾 15 倍之數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2023),但當時貸款利率高達 7%-10%,相較現今約 2% 的利率,購屋壓力實不遑多讓。



此外,根據 Kahneman 與 Tversky(1979)所提出的前景理論,人們對於過往經驗常產生「時間折扣效應」,低估過去的風險與壓力,導致今日對過去買房者的「輕鬆致富」印象並不準確。



三、媒體話術與情緒操弄的心理學基礎

媒體在報導中常見如下模式:


年輕人無房:即將沉淪;


年輕人買房:被貸款壓垮;


老一輩持有房產:被指責推升房價;


政府打房:導致租金上漲。


這類敘事策略實乃建構於 Runciman(1966)所提出之「相對剝奪感」理論,即人們不因絕對處境感到不滿,而是當他們自認落後於「比較群體」時,才產生強烈情緒反應。


此類報導巧妙轉移焦點,將問題簡化為世代矛盾,模糊了背後真正的經濟結構性失衡。


四、真正的問題:薪資停滯與資本回報的落差

台灣房價問題之核心,在於長期薪資成長遲緩。根據主計總處資料,自 2000 年以來薪資年增率大多落在 1%-2%,而房價增幅遠超此一速度。舉例而言,台北市自 2003 年至 2023 年房價約上漲近三倍(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2023)。


此現象即是 Piketty 所指出的 r > g 所導致的財富集聚現象,使得資產擁有者逐步拉開與無產者的距離,並非單一世代行為所能解釋。


五、結論:重拾理性,拒絕被操弄

房市問題本質上是結構性問題而非道德指責。無論是購屋與否、擁有與否,每一個決策都在當代社會背景中有其合理性與代價。面對被情緒化、簡化的媒體敘事,應以理性觀點回應,不隨波逐流。


真正的財務自由,並非來自擁有多少不動產,而是是否能建立穩定的現金流與可控的風險結構。唯有回歸經濟與制度面的理解,方能在資訊紛亂的時代中,找到屬於個體的安身之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免費的代價

老友的投資價值——從人力資產觀點看退休生活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