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討論一千萬元:從稀缺心理到金錢觀的成熟

 幾天前與同事結伴登山,途中找了家茶屋小歇,泡茶閒聊,話題從風景談到人生,最終聊到一位年過六十五的朋友。這位朋友因為工作不穩、收入時有時無,身體也逐步走下坡,長期以來經常得向朋友圈借錢過日。當聊到他的處境時,有人提議:「以後若他跟我們一起爬山,他的開銷大家平分就好。」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人情的溫暖,也讓我開始思考,這樣的困境,其實是很多人潛在會面對的老年現實。


我們曾開玩笑式地討論過一個假議題:「如果你突然有了一千萬元,你會怎麼用?」我當時的回答很簡單:「就正常吃喝,把日子過下去,一千萬就可以撐很久。」但那位朋友卻說:「怎麼可能還正常吃喝?有那麼多錢,當然要好好享受一下、奢靡一下啊!」


他的回答讓我當下一愣,隨即浮現一個心理學概念——稀缺理論(Scarcity Theory)


根據行為經濟學者所提出的觀點,長期處於稀缺狀態的人——無論是金錢、時間還是健康——容易產生「短視」與「補償性消費」的心理。當一個人習慣於匱乏,對資源的想像也會變得扭曲。一千萬元在他眼中,不是讓生活更穩定的工具,而是彌補過往失去的手段。因此,他直覺的反應是揮霍,而不是規劃。


這正是許多人無法翻身的原因之一:不只是沒錢,而是即便有錢,也缺乏使用它的能力與策略


在我的成長與工作經驗中,曾對金錢有過許多誤解。年輕時以為投資就是靠運氣,後來跌跌撞撞地學了財務知識,從市場實戰中領悟到資本配置的重要。也因為親眼見到許多退休者的生活困境,我學會了尊重「現金流」的價值,不再盲目追求報酬率,而是回歸到「金錢要怎麼支持生活」的核心本質。


一千萬元,在不同人的眼中,有著完全不同的定義。

對於有長期財務規劃的人來說,它是保障,是選擇的自由;

對長期處於匱乏的人來說,它是補償,是報復性消費的藉口。

真正的差別,不在於「有沒有錢」,而在於「金錢觀是否成熟」。


這也讓我想起社會的一個殘酷現實:很多人並不是敗在收入太低,而是敗在沒有正確使用金錢的能力。這種能力,並不是等有錢了才會自然出現,而是要在每一筆小錢中養成,在每一次選擇中累積。


當我們討論「如果有了一千萬」,不妨也反過來想:「如果現在沒有這筆錢,我是否已經具備運用它的能力?」這樣的思考,或許才是真正的財富起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免費的代價

老友的投資價值——從人力資產觀點看退休生活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