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震盪,你能冷靜出手嗎?——從中美貿易戰談「危機入市」的真義

2025年4月初,一場由關稅引爆的火藥桶再度升溫。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新一波對中關稅政策後,中國隨即反制,全面加徵34%的「對等關稅」,並對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貿易戰態勢全面升高。市場情緒瞬間崩潰,美股道瓊狂瀉2231點,納指單日重挫5.8%,熊市號角響起。


面對這般劇烈波動,投資者最常問的不是「會跌到哪裡?」而是:「這是不是我應該進場的機會?」



危機,是恐懼的代名詞,還是機會的化身?

在投資市場中,「危機」常伴隨著「機會」一詞一同出現。但這個組合不應只是媒體的標語,而是一場關於人性、經濟結構與資產定價的深刻對話。


熊市的出現,不是市場的終點,而是資產重新定價的開始。當投資人因恐懼而逃離市場,正是資產價格大幅折價的時刻。這正是理性投資者默默佈局的良機,也是一種資產錯配帶來超額報酬的經典場景。


為什麼多數人做不到「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一、行為金融的陷阱:損失趨避 vs. 短期焦慮

行為經濟學家發現,人對損失的痛苦遠大於獲利的快感。當市場下跌,一般民眾傾向「停損」來止痛,而非「低接」來反轉。這是心理機制的自然反應,但在資本市場中卻導致「高買低賣」的惡性循環。


二、資訊焦慮與媒體恐慌放大器

新聞媒體傾向渲染恐慌情緒,使市場下跌不只是數字變化,而是情緒海嘯。一般投資人若無獨立思考能力,常在這種情境下迷失,錯過市場落底的黃金時刻。


危機入市不是賭博,而是科學與紀律的實踐

真正成功的危機入市者,往往不是憑直覺賭底部,而是依靠明確的策略與資產規劃。


1. 預設進場機制:設好「下跌分批進場」點

例如當大盤下跌10%、20%、30%時分批進場,而非一次性押注。不求最低,只求合理。


2. 留好現金部位: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在市場高點時預留現金,為下跌時準備「火力」。沒有彈藥,無法抄底。


3. 堅守定期定額:讓時間平滑市場波動

若沒有判斷時機的能力,定期定額買入大盤ETF是平民投資者最務實的做法,如台灣的0050、00878、美國的VTI、SCHD等。


4. 投資目標要長期:不要拿短線錢玩長線波動

退休金、教育基金這類長期資金,是可以承受短期波動來換取長期報酬的,不應因一次回調就全線撤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免費的代價

老友的投資價值——從人力資產觀點看退休生活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