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不勢眾:補充保費風暴與沉默股民的時代寓言

副標:在資訊過剩的年代,最危險的不是稅,而是被馴化成沒有聲音的理性人。


那天午後,我坐在便利商店靠窗的位置,桌上放著一瓶涼掉一半的麥香紅茶。外頭的陽光從玻璃斜射進來,照亮手機螢幕上那則新聞標題——「健保補充保費新制掀全民怨嘆潮」。

我滑著螢幕,看見許多投資論壇的留言:有人抱怨政府貪得無厭,也有人急著找避稅的辦法;但更多的人,只是默默轉貼一篇又一篇教你「如何合法避開補充保費」的理財文章。

那一刻我忽然覺得,這不只是一場稅制變動的消息,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這個時代最深層的沉默。

「人多,不一定勢眾。沉默的人,也可能是被制度馴化的順民。」

一、當全民被課稅,卻沒有人發出聲音

健保補充保費新制原本預計上路,將針對一年內利息、股利收入累積超過兩萬元者,統一課徵2.11%的保費。消息一出,投資社群怨聲載道,許多人擔心連「存股族」也逃不過被課。

然而,令人訝異的是——這樣一個牽涉數百萬投資人的政策,並沒有掀起太大的社會反應。沒有抗議,沒有遊行,也沒有政治力量替這些小股民發聲。媒體的焦點,轉而放在「如何透過ETF避稅」的話題上,像是幫群眾遞上一顆鎮靜劑。

我看到某理財專家在社群發文,說如果ETF的配息主要來自資本利得或平準金,就能免課補充保費。看似是在幫投資人解套,實際上,卻更像是一場包裹著金融知識的行銷宣傳。

「想避稅,就買這檔ETF。」 那是一種以「知識」為外衣的服從教育。政策剛引起爭議,市場便迅速找到讓人安心的出口。

「在這個時代,資訊不再是為了覺醒,而是為了讓你繼續安靜。」

二、制度的靜默設計:公共選擇理論下的權力分配

從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的角度來看,政府並非全然中立的管理者,而是一個在政治激勵下運作的「利益最大化組織」。

換句話說,政策不是只為全民設計的;它更常被設計成「讓多數沉默、少數受益」的制度結構。補充保費看似公平、兼顧健保永續,實際上卻是「最容易被動員的群體」之外的課稅對象——那些沒有政治力量、沒有代表的散戶投資人。

當沒有工會、沒有協會、沒有選票壓力時,這群人就成了最方便的政策試驗對象。制度的刀鋒,不會對著有勢力的人,而是對著最安靜的人。

政府知道,這群人不會上街。媒體知道,這樣的題材不會爆紅。最後,唯一有反應的,只剩下一堆教人「如何避稅」的理財影片。

「權力不需要強制,只要讓人自願沉默。」 ——這是制度最溫柔,也最深的陷阱。

三、ETF的免稅幻象:資本利得與平準金的美化

在這波補充保費爭議中,ETF被再次神化。有人說,只要挑選配息結構中「資本利得」占比高的ETF,就能避開稅負。表面上,這是一場理財智慧的勝利;但本質上,它只是另一種制度順從的形式。

所謂「資本利得配息」的免稅,是因為這部分屬於基金賣出持股後的價差收益,而非企業盈餘分配,因此不在課稅範圍內。當市場上越來越多ETF以此為賣點,投資人看似避稅成功,卻忽略了背後真正的結構性問題——政府的稅收邏輯已經悄悄把風險轉嫁給個人。

當政策使得「以資本利得為主的ETF」變得更受歡迎,資金自然會流向這類商品。這意味著市場被迫朝短期波動與價差導向的結構靠攏,反而削弱了原本長期投資與股利穩定的精神。

人們以為自己在節稅,實際上卻在助長一個更投機的市場。那是一種被制度鼓勵的「短視化經濟」。

「當所有人都學會避稅,沒有人再去問——稅為什麼這樣設計?」

四、沉默螺旋中的投資人

德國學者諾依曼提出的「沉默螺旋理論」(Spiral of Silence)指出,當社會輿論呈現單一方向時,少數異議者會因害怕孤立而選擇沉默,進而使主流觀點更強化。

在補充保費的議題裡,這個理論的運作幾乎毫無懸念。媒體重複播放的是「健保制度永續」、「公平課稅」的口號,而不是制度的不對稱與財政背後的政治選擇。投資人雖然不滿,但也開始自我合理化——「反正我繳的不多」、「別鬧了,這是全民責任」。

這正是沉默螺旋最可怕的地方。當抗議消失、當理性被誤當成冷漠,政策就能在平靜中推進。

或許我們都以為,民主的危機總是發生在街頭的對立與暴力中。但事實上,它更常以「無聲」的形式發生。那是一種人們對制度失去感覺的狀態——你知道它不公平,但你已經懶得說。

五、日常的寓言:人多不勢眾

我又回到那間便利商店。紅茶早已沒了氣泡,螢幕上的新聞換成了別的話題。人們的情緒總是短暫的,媒體的焦點也是。唯一不變的,是那種「被教育成理性納稅」的社會氛圍。

我想起一句話:「人多不勢眾。」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冷,但卻準確。因為人雖多,卻沒有共識;因為聲音雖雜,卻無法匯聚成力量。政府可以放心,媒體也可以放心,因為沒有人真的想改變什麼。

於是政策繼續被美化,稅制繼續被合理化,投資人繼續被教育要「學會避稅」。整個社會就這樣在靜默中前進,沒有抗議,也沒有希望,只剩下「如何在規則裡找到生存縫隙」的技術。

「人們以為自己在學習財務自由,其實在學習如何優雅地被收割。」

六、結語:在靜默之後

當夜色慢慢降臨,我收起手機,走出便利商店。街上的風涼得剛好,像是一場沒有聲音的對話。

或許,我們都在某個時刻被訓練成了理性的人——懂得投資、懂得節稅、懂得不吵鬧。 但在這樣的理性裡,我們也失去了最原始的東西:對不公的敏感、對制度的質問、對社會的責任感。

人多不勢眾,正是這個時代最精緻的悲傷。

——錢不會自己來、但我們有辦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免費的代價

老友的投資價值——從人力資產觀點看退休生活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