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不獎勵愛面子的人 ——寫給在信仰與理財之間掙扎的妳,也寫給那個還不敢承認自己會錯的人
賈伯斯曾說:「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交往,因為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
這句話初聽帶刺,細嚼卻是智慧。他不是在嘲諷,而是在讚美一種人:願意放下面子、持續學習的人。
這讓我想到理財這條路——它從來不是靠聰明才智取勝,而是靠願不願意承認錯誤、持續調整走遠。
【理財的路上,最難跨越的,不是貧窮,是自尊】
經濟學有個「沉沒成本謬誤」,意思是:人們會因為過去已經投入了時間或金錢,就不願意承認錯誤。這樣的心理,常常讓我們在錯誤的投資裡越陷越深。
這也讓我想到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所說的「成長型思維」:願意修正、願意學習錯誤的人,才會真正成長。
簡單來說,市場獎勵願意改變的人,不是堅持自己沒錯的人。
【信仰不是推卸責任,而是勇敢面對生活】
我有位女性老朋友,信仰非常虔誠。她常說:「我是為上帝而活,若祂覺得我需要,自然會給我。」她對投資毫無興趣,也拒絕學習理財。每次談起金錢,她總是微笑,說:「上帝會供應。」
這樣的回答有種平靜,但也帶著讓人無法安心的輕飄。
因為宗教學裡,其實也談到「信仰的責任」。
正如馬丁路德說過:「一個真正信上帝的人,會更努力管理世界,而不是更懶散地逃避現實。」
若我們把信仰當作「不作為的理由」,我們其實是對上帝的賜予關上了門。
【面對金錢,不代表貪婪,而是一種成熟】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要先滿足基本的生理與安全需求,才有能力追求自我實現與精神信仰。這不是現實,而是人的結構。
換句話說,當我們連生活費都不穩定時,是很難真正活出信仰裡的自由與愛的。
我曾經也是「不想談錢」的人。總覺得金錢是庸俗的。但後來才明白,錢不是我們的目的,卻是我們完成使命的工具。
理財,說到底,是為了讓我們不必為生活焦頭爛額,好把時間和心力,投入更有價值的事——不論是服事、陪伴家人、或照顧自己。
【錯誤不會毀了你,但逃避錯誤會】
很多人在市場裡輸了錢,不是因為投資太差,而是因為不願意承認「我看錯了」、「我沒懂」、「我太急了」。
我知道,說出這些話很難。但這正是理財裡最寶貴的一刻——誠實面對自己。
這比分析技術線型還重要。
因為技術會變,但誠實,能救我們一次又一次。
【信仰與理財,從不是對立,而是互補】
我的這女性朋友若能明白:
理財不是不信任上帝,而是成為忠心的管家,善用祂交付的資源。
那麼她就會知道:投資、學習、計畫,不是世俗的算計,而是信仰的延伸。
【願我們學會賺錢,也學會認錯】
寫到這裡,我想對妳說:
妳的信仰很美,但別讓它變成妳逃避責任的藉口。
上帝給我們大腦,讓我們思考;
給我們時間,讓我們成長;
給我們錯誤,讓我們更新。
而市場,只是祂用來磨練我們性格的其中一堂課。
願我們都成為那種人:
不捍衛面子,只捍衛成長的可能。
不怕錯,只怕不學。
懂得賺錢,更懂得自由地活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