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麗文現象看投資市場:媒體、行銷與心理操控的共通邏輯

從鄭麗文現象看投資市場:當媒體輿論成了操縱情緒的行銷術

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引發的政治爭論,不只是政治事件,也是一場「媒體行銷實驗」。本文以此為切入點,探討媒體如何利用情緒與立場操控輿論、影響投資者決策,揭開投資市場背後的心理操縱與話題經濟本質。

一、從政治事件看「曝光就是價值」的時代邏輯

自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她的政治訴求與藍營主流路線大異其趣,引發激烈討論。朋友問我:「你同不同意她的主張?」我笑著回答:「政治難以單純分對錯。正如古語所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未遂者受罰,成功者掌權,法律由他說了算。」

這提醒我們一個現象:在政治、商業與投資世界裡,曝光與話題的力量,往往比單純對錯更能左右人心與行為。

金句:成功者制定規則,而曝光與討論,比對錯更能左右結果。

網紅、新聞媒體與社群平台不斷推播鄭麗文相關內容,甚至朋友聚會時也成熱門話題。這提醒我們,在這個時代,「被討論」比「被理解」更重要。

二、媒體的雙重角色:資訊提供者,還是情緒製造者?

現代媒體不只是傳遞資訊,它更是「意見的生產者」。在經濟學中,這種現象可用「注意力經濟理論(Attention Economy)」解釋:人類的注意力是稀缺資源,媒體與內容創作者的目的,是爭奪你的注意力。

新聞報導早已不再以「真相」為中心,而是以「點擊率」為導向。標題必須情緒化、內容必須對立化,演算法才會推播、群眾才會分享。這種邏輯,也悄悄滲入投資市場:當投資者每天被「XX ETF暴漲」、「股神押寶這檔」、「散戶要小心」的標題包圍時,理性思考逐漸被情緒淹沒。

金句:媒體不直接告訴你買哪一檔股票,但它會讓你「自己想買」。

三、投資心理學:從「羊群效應」到「情緒感染」

行為經濟學者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指出:投資決策往往不是理性的數據分析,而是心理偏誤的結果,而媒體報導正是放大這些偏誤的助燃劑。

  • 羊群效應:看到新聞不斷報導某股飆漲,本能害怕錯過機會(FOMO),進而跟風進場。
  • 確認偏誤:傾向搜尋支持自己觀點的資訊,媒體樂於提供「你想相信」的證據。
  • 情緒感染:市場樂觀時,媒體充滿勝利語氣;市場悲觀時,標題字字驚恐,群體情緒被放大十倍。

投資人以為自己在分析,其實只是被引導,而這種引導往往不是陰謀,而是演算法自然結果。

金句:在資訊洪流裡,你以為你在選擇,其實是被選擇。

四、媒體如何「行銷」投資情緒:從政治到金融的共通語言

媒體操作政治人物的方式,與行銷金融商品的手法幾乎如出一轍。核心策略三步:

  1. 製造對立:用「支持/反對」、「漲/跌」等二元框架吸引情緒。
  2. 強化情緒:用故事與標題強化認同感,讓受眾產生「我也這樣想」的歸屬感。
  3. 引導行動:情緒飽和後,人自然尋找出口——政治上是投票,投資上是買入或賣出。

行銷理論稱之為「認知激化(Cognitive Priming)」:重複刺激讓受眾潛意識形成固定反應。投資世界裡,當新聞連續三天報導某ETF創新高,投資人幾乎無法抗拒「該進場」的衝動。

五、如何在媒體浪潮中保持投資理性?

第一步:降低對即時資訊依賴。投資決策應建立在數據與長期邏輯,而非即時新聞情緒波動。

第二步:分辨「內容」與「意圖」。看到「股市大漲」報導時,問自己:這是客觀新聞,還是行銷文案?網紅分享「穩賺不賠」策略時,問自己:他是在幫你理財,還是在導流?

第三步:建立資訊過濾系統。關注幾個可信長期分析者,而非每天被短影音、即時新聞牽著走。投資是一場耐心與認知的比賽,不是誰按讚多的競賽。

金句:投資的勝負,不在市場波動,而在你是否能抵抗媒體的情緒波動。

六、結語:從鄭麗文到投資市場,都是話語權的戰場

鄭麗文現象讓人看到政治舞台上的「話題操控」,投資市場則是另一個更大的舞台。在這兩個領域裡,媒體既是推手,也是玩家,它創造輿論、引導情緒,最終影響行為。

身為投資人,最需要培養的能力,不是找出下一檔飆股,而是在喧囂中保持清醒。辨認誰在操縱話題、誰在推動情緒,你就比大多數人更接近自由思考。

金句:理性投資,不是學會分析數據,而是學會不被情緒收割。

作者簡介

喜歡用生活故事談投資哲學,認為理財不是追逐報酬,而是理解人性。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僅為個人觀點分享,非任何形式之投資建議。投資皆有風險,讀者應自行判斷並承擔投資結果。作者不對任何投資損失負責。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免費的代價

老友的投資價值——從人力資產觀點看退休生活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