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主管說「事」,部屬卻聽成「人」:跨文化的溝通誤區
👤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 關注:溝通心理、職場文化、中西思維差異
摘要:
職場上常見一種心理落差:主管明明只是針對工作表現提出意見,部屬卻感到人格受傷。這不只是溝通問題,而是源自文化與階層的差異。華人文化中的責任壓力,與西方強調獎勵的機制,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工作心態。
在職場上,最常見的溝通誤區之一是:
主管說的是事,部屬聽的是人。
這種心理落差,往往不是語言造成的誤解,而是深植於文化與階層的差異中。
儒家思想下的「聖人員工」思維
在華人文化中,傳統儒家思想強調忠誠與責任。員工被期待「盡心盡力」,甚至達到「捨己為公」的境界。這種價值觀,使得工作表現與自我價值深度綁定。
一句「這份文案寫得不夠好」,聽在部屬耳裡,很可能不是「這個任務沒有達標」,而是「我不夠好」。
就如台灣俗語所說:「有功無賞,打破碗要賠。」意思是:做得好是應該,犯錯就得負責。這種懲罰式文化塑造出高度自責的員工,也讓職場成為壓力鍋。
西方文化:獎勵驅動的個人主義
相對地,西方文化多建構在個人主義與行為主義心理學之上。
史金納(B.F. Skinner)的行為制約理論指出,人性本能是「好逸惡勞」,唯有透過明確的獎勵與回饋,才能塑造良好行為。
在這樣的框架下,主管若說:「這份文案還可以更精煉一些」,員工多半只會聚焦在「任務如何改善」,不會自動聯想到「我這個人有問題」。
在西方企業,績效考核常設計為「正向激勵」,鼓勵員工在嘗試與錯誤中學習與成長;而在許多華人企業,考核機制則更傾向於「缺失導向」,強調避免犯錯與服從指令。
不同文化,不同階層,看同一件事卻有不同理解
文化的不同,會讓人看事情的方式產生根本差異;階層的不同,也會讓溝通出現斷層。
主管站在「事」的角度在評估工作品質;但部屬則往往站在「人」的角度在檢視自我價值。
這也難怪,職場裡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
- 主管只是希望部屬「重寫一份更清楚的報告」,
- 部屬卻心碎地覺得自己「不被肯定」、「不被尊重」。
結語:溝通,不只是技巧,更是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
若我們能意識到這些背後的文化與心理機制,就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誤解與傷害。
主管可以更有意識地給予正向回饋,並在指出缺失時,清楚分開「事情」與「人」;
部屬也能練習不將批評視為個人否定,而是專業上的對話。
畢竟,一個良好的工作關係,不是建立在壓力與害怕上,而是信任與理解中。
📬 如果你也曾在職場中遇過類似誤解,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觀察與想法!
🧡 留下愛心或一句話,是支持我持續創作的最好方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