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執政黨監督在野黨:民主還在嗎?

🖋️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公共議題與財務獨立觀察



【開場:民主的基本邏輯,是否已經顛倒?】

在一個正常的民主體制中,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權力需要被監督」。這不只是憲法架構上的設計,也是一種民主文化的體現。執政黨是施政的主體,應當對人民、媒體與在野黨負責。而在野黨的存在,是為了作為權力的制衡者,防止權力過度集中與濫用。


但當我們觀察到現實社會中,執政黨不斷主動「監督」在野黨,頻繁對在野黨言論進行政治性批評,甚至動用國家資源塑造輿論戰場,我們就必須問:


這仍是民主社會嗎?


當媒體與輿論幾乎一致性地跟隨執政論調,全面質疑在野黨言論與立場,而對執政方的施政失能避而不談,甚至進行包裝與美化時,民主的健康就已亮起紅燈。


本文將從六個面向深入分析此種現象背後的社會與政治結構失衡,並提出個人觀察與反思。


一、民主機制的失衡:當監督角色被顛倒

民主體制的核心之一,是「權責對等」。執政者掌握政策制定與行政資源,自然應當承擔最大的監督壓力。而在野黨本身並不掌握資源與行政機器,最多只能透過議會質詢與社會輿論來制衡。


但當執政者利用新聞發布會、社群媒體、政論節目頻頻針對在野黨進行「政治揭露」、「攻擊言論瑕疵」、「批評立場矛盾」,這其實是一種話語權反制的策略,意在削弱反對力量的社會信任度。


這種現象意味著:


權力中心正在利用行政優勢打壓異己;


民主機制出現功能反轉;


公民社會無法有效理解權責落點,導致監督焦點錯置。


長期下來,人民將越來越不關心執政績效,而只會將在野黨視為「製造混亂的元兇」,這是民主社會最根本的顛倒。


二、媒體失職:從守門人到傳聲筒

媒體本應站在人民立場,監督所有公共權力。但當媒體變成一面倒地攻擊在野黨、僅播放對執政有利的觀點,我們就進入了「資訊統治」的危機。


常見的異常現象包括:


記者會報導只引用執政黨版本,不提供在野黨回應;


反對聲音被標籤化為「假訊息」、「挑釁」、「擾亂社會秩序」;


言論節目邀請名嘴一致唱和執政觀點,營造單一意識形態空間;


國家資助媒體與特定網紅進行特定議題操控,製造「輿論潮流」。


當媒體由「質疑政府」變成「打擊反對派」,民主第四權就不復存在,而人民也失去了獨立判斷的基礎。


三、敵我邏輯的政治操作:誰反對誰就是敵人

當民主社會中出現「不支持政府就是敵人」的邏輯,極容易演變為民粹或威權式操作。這種手法簡單粗暴,卻特別有效,因為它訴諸群眾的情緒,而非理性。


執政者或其支持群體常會使用以下語言策略:


「你反對政策,就是反對國家。」


「現在團結最重要,不要扯後腿。」


「在野黨只會鬧事,從來不建設性。」


這種話語策略一旦普及,人民會逐漸認為:「批評政府」是不應該的、不愛國的、會造成社會分裂的行為。


於是,真正的公共討論空間就此喪失,留下的只是情緒對立與意識形態分化。


四、公民社會萎縮:沉默的多數其實是受害者

許多人會說:「反正政治離我很遠,我只想過好自己的生活。」但事實是,當政治話語權被單一聲音壟斷後,那些選擇沉默的人,其實正在失去他們的民主權利——只是他們自己沒意識到。


沉默不是中立,而是對失衡現狀的妥協。當知識分子不敢說話、社運團體被邊緣化、獨立記者被控告或監控,這些現象都會導致整個社會失去思辨能力。


一個沒有言論多樣性與異議空間的社會,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只會陷入更深的資訊泡泡與錯誤循環。


五、制度包裝下的威權回潮:民選威權的危機

「選舉制度還在,所以我們是民主國家。」這是一種非常表面且危險的誤解。


當代政治學者指出,許多國家在選舉制度維持的前提下,實際上已經發展出「民選威權體制」——一種由選票授權但壓制異議、打壓媒體、控制司法與國會的治理模式。


這種體制的特徵包括:


總統/首相擁有高度集中權力;


國會成為橡皮圖章;


媒體與司法系統遭政黨染色;


反對勢力遭遇政治追殺、司法壓迫或人格抹黑。


當選舉制度成為權力合法化工具,而非民主監督機制時,整個社會雖有民主外觀,但實質已淪為威權治理。


六、我們能做什麼?從沉默中找回主動

面對這樣的社會結構與話語失衡,個人或許無法立即扭轉整體局勢,但我們仍有可為之處:


不被話語控制:遇到偏頗或情緒性的資訊,先問「為什麼這樣說?」而不是立刻轉發或信以為真。


閱讀多元資訊來源:不要只看單一媒體或粉專,嘗試追蹤對立立場,培養比較與判斷能力。


支持獨立媒體與調查報導:金錢與點閱是讓真正的媒體活下去的基礎。


與身邊的人討論政治:不逃避、不躲避,從對話中重建社會關係與公民參與。


行使公民權利:選舉不只是投票,更是日常中關注政治、參與公共決策的延伸。


【結語】民主不是免費的,也不是理所當然的

民主不會自動延續,它需要每一代人持續守護與實踐。當執政者不再願意接受批評、媒體放棄監督、公民不再敢發聲時,民主就不再存在,只剩下一個形式的空殼。


不要在失去自由後才懷念它的可貴。

讓我們從拒絕被話語牽著走開始,重新找回對話、思辨與行動的勇氣。


📣 歡迎在留言中分享你的觀察與想法:你身邊是否也出現了「反對即敵人」的現象?你認為民主還剩下多少空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免費的代價

老友的投資價值——從人力資產觀點看退休生活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