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5的文章

【理財觀念】投資其實不複雜:學會「賺錢、存錢、花錢」,讓財務像愛情一樣穩定

從愛情三階段看懂人生財務規劃,用幽默輕鬆的方式學會穩健理財術! 某位知名女作家曾說: 「愛情本來並不複雜,來來去去不過三個字,不是『我愛你,我恨你』,就是『算了吧,你好嗎?對不起。』」 這句話說得既寫實又帶點傷感,也讓我聯想到:其實投資理財也一樣,來來去去不過三個詞:賺錢、存錢、花錢。 不同的是,愛情失敗最多換個人重新來過;但理財失敗,可能得重新做人 一、賺錢:激情期的「我愛你」 剛投入市場,就像剛談戀愛一樣——滿懷期待、自信爆棚,總覺得自己一定能翻倍、贏過大盤。 然而現實很快就會教你:市場不是你想愛就能愛,你愛它,它不一定愛你。 關鍵觀念: 把本業經營好才是穩定財務的基石 不要以為自己能天天打敗市場 投資前先理清「自己的風險承受度」 二、存錢:「算了吧」其實是為了長遠幸福 感情走到某個階段,激情不再,開始面對現實壓力。理財也是如此——存錢就是在為未來的自己存下自由。 小技巧:用「50 / 30 / 20 法則」理財 50%:生活基本開支 30%:娛樂與彈性支出 20%:存款與投資 **存錢,是為了避免在低潮時手忙腳亂。**市場不好的時候,你還有餘裕加碼;生活緊張的時候,你還有備胎可依。 三、花錢:「你好嗎?」與「對不起」的拿捏 花錢不是耍帥,是智慧的展現。就像感情裡的「你好嗎?」帶著關心,「對不起」則是提醒別再亂花。 實用建議: 每花一筆錢前,問問自己:「這對未來的我有價值嗎?」 用「預算分配」控制衝動性消費 偶爾善待自己,是為了讓節儉更長久 結語:讓理財像一段成熟的愛情 成熟的愛情不是轟轟烈烈,而是安穩如常;理財也是。 投資理財的終極目標,不是變有錢,而是安心過日子、有選擇的自由。 記住這句話: 投資市場沒有永遠的「我愛你」,但存款裡的錢,永遠愛你。 如果您正在規劃退休財務,或對投資理財與退休生活有任何疑問,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們交流您的看法與經驗!」 延伸閱讀 : 00919值得買嗎?從高股息ETF到有效市場理論,破解你對理財的迷思! 星期五, 5月 16, 2025 00878除息該不該買?真正該關注的是現金流,而不是價差! 星期六, 5月 17, 2025

提早退休:我為什麼選擇55歲退休?走進人生下半場的自由旅程

一段與工作分手、與自己重逢的故事 一、提早退休,不是逃避,而是選擇更好的自己 多數人將退休視為人生的終點,而我,選擇將55歲作為人生下半場的起點。這不是一場衝動的決定,而是對自己未來生活型態的深思熟慮。提早退休,不等於放棄,而是提前握住生活的主導權。 二、為什麼我選擇55歲「提早退休」? 1. 健康無價,不能 等閒視之 當身體開始發出警訊,我終於明白:健康不是退休後再來經營的事。55歲之前,雖然身體還撐得住,但許多症狀已悄悄來臨。提早退休,是我送給自己的一份健康保障。 2. 職涯停滯,生活卻渴望 前進 即使我還能升遷,內心卻渴望轉變。重複性的工作內容,漸漸磨平了熱情。我不想在職場裡「撐到退休」,而是想為人生下半場打開新的篇章。 3. 財務規劃使提早退休成為 可能 多年來我秉持穩健投資策略,累積了基本的生活防線。透過高股息ETF與簡約生活,我實現了提早退休的財務基礎。不是有錢人才提早退休,而是有規劃的人才能安心退休。 三、退休後的轉變:從社會人走向 自由 人 1. 人際關係重新 洗牌 退休後,我發現許多過去的聯絡人漸漸淡出。但這也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哪些人是真朋友、誰會陪我走進人生下半場。 2. 建立更真誠的人際 連結 提早退休後,我開始參與社區活動、加入讀書會,甚至重新聯絡老同學。這些不再建立在利益上的互動,反而讓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溫度。 3. 與自己對話,學會 獨處 提早退休給了我空間靜下心來,與自己對話。我開始種花、寫字、散步、沉澱過往的自己,這份獨處的能力,讓我在下半場活得更自在。 四、提早退休後,我如何規劃人生 下半場 ? 1. 自由安排生活 節奏 每天不再被打卡時間限制,而是由我來安排:早晨讀書、下午練字、傍晚煮飯。這是我夢寐以求的生活節奏,也是提早退休帶來的最大幸福。 2. 投資生活,也投資 自己 我將時間投入在真正讓我快樂的事物上,例如學習新知、照顧健康與陪伴家人。這些投資,不會出現在財報中,但卻深深影響人生下半場的質量。 3. 活出簡單而有力量的 日子 提早退休後,我反而更珍惜每一分花費、每一餐飯菜。生活不必奢華,但要有選擇的自由。簡單,是我給自己最大的奢侈。 五、給也在思考「提早退休」 的 你:你準備好人生下半場了嗎? 如果你正思考是否要提前退休,建議你從以下幾點著手: 健康是否穩定? 財務是否足以支撐基本生活? 你是否已準備好面對轉變的人際...

退休生活的智慧:時間比金錢更值錢,還能省錢!

快到退休年紀了,我終於領悟到一個人生大真理:金錢可以讓我們過得更舒服,但它始終只是工具,真正的寶貝是時間。別看我年輕時也是拼命工作,辛苦賺錢,還總是覺得「再加油就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結果呢?當我終於快要退休了,發現那所謂的「美好未來」,好像永遠都在「遙遠的未來」裡徘徊,結果反而錯過了當下的快樂。幸好,還好我悟得早,現在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發現,來給大家一些退休前的小提醒! 金錢 和時間:你想要的是錢還是生活? 我年輕時總覺得「多賺點錢,未來生活就會輕鬆」,於是加班,努力工作,省吃儉用,只為了能過上更好(應該是「理想」)的生活。結果,當我回頭一看,發現自己當時賺的錢早就花在了“以後”那個理想生活的幻想上,而忽略了當下那個真實的生活。家庭聚會、朋友相聚,甚至是自己也能享受的時間,通通被「未來」的計劃吞噬。 金錢,對,金錢能讓生活更舒適,但它無法換回時間。時間一旦過去了,再怎麼哭都沒用。所以,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我們真該把「賺錢」的時間,分配一點給「過好當下」的時間。 幸福 來自當下,從現在開始更快樂! 「活在當下」 這句話聽過無數遍,直到我準備退休的時候才終於徹底懂了。其實這不只是心靈雞湯,它是超級實用的生活哲學!當我們停止執著於「未來的金錢目標」,轉而專注於現在能享受的小事,生活自然就變得更加美好了。 退休後,我終於可以揮別加班,開始真正享受自己的人生了!不再被工作束縛,可以隨時走出門去散步,喝咖啡,或者和朋友們輕鬆地聊聊天——不必擔心明天還要早起加班。這些小事,才是讓生活充實而有意義的真正源泉。以前總是覺得 「等我賺到足夠的錢,我就可以過得輕鬆 」,結果一回頭,發現自己忽略了那些其實可以讓人開心的當下。 工作 、理財和生活的平衡:不再當加班狂魔 那麼,如何在工作、理財和生活之間找到一個良好的平衡呢?我現在想通了,並不是工作越多,賺得越多,生活就越好。相反,過度的工作只會讓你錯過人生中更多重要的時刻。還記得我年輕時,總是說「我要賺到足夠的錢,就可以退休後去環遊世界」,結果現在發現,環遊世界不是問題,問題是退休前後,我的身體健康狀況已經不再允許我像以前那樣自由自在地四處奔波了。雖然有許多地方我還想去,但時間與體力的限制,讓我意識到,過度的工作和忽略健康,最終會讓很多計劃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理財的目標,應該是讓你有一個穩定的生活,而不是把錢堆成山。投資的智慧不在於一夜...

為什麼你學不好投資理財? 只有學對方法,才能真正打造被動收入

  引言: 投資多年,我終於明白:市場不會照你預期走,風險與情緒才是最難管理的部分。這篇文章記錄我在股市高低起伏中的反思與學習,希望能幫助正走在投資路上的你,少一點迷惘、多一點清醒。 一、 人人 都想靠被動收入過生活 在現代社會, 「被動收入」 已成為多數人的夢想。尤其當工資停滯、物價上漲、退休年齡延後,透過投資理財建立現金流,讓錢為自己工作,是邁向財務自由的必經之路。 但現實卻是—— 大多數人學不好投資,也無法真正創造穩定的被動收入。 二、 沒有 資產,就沒有被動收入 這是殘酷的真相:要有資產,才能產生被動收入。 很多人誤以為投資可以靠「小錢滾大錢」,但若資本不足,報酬再高也難以產生穩定現金流。 舉例來說: 如果你手上只有 10 萬元資金,就算年報酬率 10%,一年也僅獲利 1 萬元,還不如打工兼職來得多。 因此,第一步不是找投資標的,而是先累積資本。 三、多數人學 投資 的方式錯在哪? 1. 聽信理專與 保險 業務的話術 很多人不研究,直接買下推薦的基金、變額壽險或高 股息 ETF ,只因為「對方講得頭頭是道」。 2. 跟風 YouTube 網 紅 與社群意見 現在網路上充斥短影音與財經 KOL,但他們的建議大多缺乏個人化評估與風險揭露。 3. 對教科書抗拒 這是最大問題:大家不願意看原理,只想聽結論。 四、教科書是建立財務知識 的 基礎 教科書不是用來賣商品,而是幫你「建立觀念」 雖然內容比較理論、乏味、不花俏,卻能讓你真正理解什麼是: 市場風險與系統風險: 延伸閱讀: 理性投資的第一課:認清風險,不迷信預測 - 4月 16, 2025 資產配置與分散投資 機率與報酬分布 有效市場理論(EMH)與其爭議 延伸閱讀: 市場有效性假說簡介:股市入門必讀 - 5月 10, 2025 這些觀念,才是你能否長期穩健投資、避免陷阱的關鍵。 五、學會投資,不靠技巧靠 架構 投資不是學「撇步」,而是學「邏輯」 市場變化快速,你學的每一個招數可能過幾年就不靈了,但投資背後的邏輯、風險意識與自我認知永遠不會過時。 例如: 你知道為什麼股市下跌時 ETF 不該全賣嗎? 延伸閱讀: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 - 5月 12, 2025 你能接受每年 3~5% 回報嗎? 延伸閱讀: 法,財富 退休金準備,不只是「存多少錢」──而是「每月能用多...

ETF定期定額 vs 單筆投入:懶人理財實戰分析

 —搞懂這兩招,理財也能簡單又安心 對剛踏入投資領域的人來說,「ETF」可說是最友善的入門選擇之一。便宜、分散、透明、簡單,幾乎符合所有懶人投資的條件。但當你決定要買ETF時,接著就會遇到一個問題: 我該定期定額慢慢買?還是一次單筆投入? 兩者各有優缺點,也各有適合的情境與投資心態。本文將用懶人角度幫你一次看懂。 一、什麼是「定期定額」與「單筆投入」? 定期定額(DCA:Dollar-Cost Averaging ) 指的是固定時間(如每月)、固定金額(如5,000元)投入ETF,不管市場漲跌都照常執行。 單筆投入(Lump Sum Investment) 一次將資金全額投入市場,例如存到30萬元後,一口氣買進ETF。 這兩種方式其實沒有對錯,重點在於你心理能不能承受波動、以及你現在有多少資金可用。 二、懶人視角的優劣比較 從懶人投資的角度來看,定期定額的最大優勢在於資金門檻低,只需每月固定小額金額就能參與市場,非常適合剛開始理財的小資族或上班族。這種方式不需要特別抓準買進時機,心理壓力也較小,能有效避免「一筆買在高點」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市場震盪時能自動逢低加碼,平均買進成本,有利長期布局。 相對地,單筆投入則較適合手中已有一筆閒置資金、且具備一定投資經驗的投資人。如果市場正值低點,單筆投入能馬上掌握反彈機會,報酬率往往會優於定期定額。然而,單筆投入也伴隨較大的風險,一旦市場投入後馬上下跌,投資者必須有足夠的心理素質才能安然度過波動期,不致急於賣出。 總結來說,定期定額操作門檻低、壓力小,適合長期養成投資習慣;而單筆投入則追求效率與報酬,但需要較強的風險承擔能力與市場判斷力。 三、實戰建議:你是哪一型? 1. 如果你是月光族、小資族 → 選「定期定額」 每月自動投資,不需費心研究時機 可從5,000元開始,累積投資習慣 配合高股息ETF(如00878、0056)長期投資,逐漸建立現金流 延伸閱讀: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 - 5月 12, 2025 2. 如果你存了一筆錢,但怕買在高點 → 「分批單筆」+定期定額混合式 把30萬分成3~6次投入,每月投5萬~10萬 同時設定小額定期定額繼續買 有資產運作,又可降低一次性波動風險 3. 你熟悉市場、能承受風險 → 可以選「單筆投入」 市場下跌時勇敢進場,可爭取未來報酬 建議...

退休金準備,不只是「存多少錢」──而是「每月能用多少錢」

  人到晚年,不怕沒有錢,只怕每個月沒錢用。  — 每個人都該面對的現實與轉念 一、你真的需要一大 筆錢 嗎? 談起退休,最常聽到的問題總是:「你準備好了嗎?你存了多少錢?」 五百萬、一千萬、甚至兩千萬——這些數字彷彿是退休的門票,沒有達標就不得安心。 但真正困擾退休生活的,往往不是「有多少錢」,而是「每個月能不能放心地用錢」。 存款帳戶裡再多的數字,若無穩定的出水口,不過是個無法飲用的湖。 真正的財務自由,是生活的水龍頭開得夠穩、夠久、夠安心。 二、退休,是一場現金流的 遊戲 當你停止工作、告別薪資收入,退休生活才真正開始。 這時的挑戰不在於「能不能花錢」,而是「花得是否踏實」。 退休規劃的核心,不在於一次累積多少資產,而在於這些資產能否長期穩定地轉化為「每月可用現金流」。 這樣的轉念,不僅讓退休不再遙不可及,也能幫助我們做出更務實的投資選擇。 三、學術觀點:從資產最大化到收入 可 持續化 哈佛商學院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Robert C. Merton 指出: 「退休規劃的目標,不該是最大化資產淨值,而是最大化可持續的終生消費能力(Sustainable Lifetime Income)。」 Merton 認為,現金流才是退休安全感的核心,否則再多的資產也可能因錯誤提領或市場風險而耗盡。 行為經濟學家 Richard Thaler 更指出: 「人們在做退休決策時,遠比起總資產,更重視『每月能穩定領到多少錢』。」 這些研究提醒我們: 真正的退休金,不是銀行裡的數字,而是你每月手中那筆可以安心花用的錢。 四、打造現金流的三種常見 方式 1. 高 股息資產 選擇穩定配息的 ETF 或個股,讓你每季都有固定收入,無需動用本金。 2. 不動產 租金 房屋若能帶來穩定租金,就像退休後的一份「薪水」,甚至可因通膨而調升。 3. 年金 與保險現金給付 儘管報酬率較低,但可預期、長期穩定,是退休風險管理的重要拼圖。 五、從「資產思維」到「現金流 思維 」 這是一場關於安全感的轉向。 與其問:「我還差多少才能退休?」 不如問:「我是否已建立起穩定現金流,支持我不工作也能生活?」 人生最好的水庫,不是填滿,而是日日有水、歲歲不乾。 六、寫在最後:讓錢為你工作, 歲月 才不會白忙一場 退休從來不是「夠不夠錢」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安心過生活」的答案。 打造現金流,就...

半薪的選擇:不上班好像很輕鬆,為什麼提早退休卻讓人焦慮?

  在某次午休閒聊時,我問了同事一個問題:「如果可以不用上班,但只能領一半薪水,你會選擇不上班嗎?」 答案幾乎一面倒:「當然會啊!」 但當我換個方式問:「如果可以提前退休,領半薪的月退金,你會退休嗎?」氣氛馬上變了。有人皺眉,有人遲疑,甚至有人茫然地問:「這樣真的夠用嗎?」 兩個問題看似條件相同──都是「薪水少一半」,但為什麼人們對「不上班」充滿嚮往,對「退休」卻充滿焦慮?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思考這個心理落差。 一、從 角色 理論看退休焦慮的心理根源 社會心理學家 George Mead 和 Ralph Turner 提出的「角色理論(Role Theory)」認為,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多重角色:職場上的專業人士、家庭中的父母或子女、社區裡的參與者等等。 當某一個穩定角色被抽離,若沒有新的角色補位,往往會產生「認同危機」,甚至出現空虛、失落感。退休就是一種角色的剝離──從「上班族」變成「無工作身分的人」。這樣的斷裂不只是身份上的轉換,更是對價值與存在感的挑戰。 短暫不上班像是放假,但退休則像是永遠脫隊。如果沒有其他明確生活定位,很容易陷入失序感。 二、 心理 退休準備模型:退休不只是金錢問題 Wang & Shultz 在 2010 年提出《心理退休準備模型(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for Retirement Model)》,強調退休的成功不僅仰賴財務準備,更涵蓋三大面向: 1:財務穩定 2:心理調適 3:社會支持 許多即將退休的人,明明擁有不錯的存款,卻仍遲遲無法做出決定。原因往往不是錢不夠,而是內心尚未為「退出職場」這件事做好準備:擔心生活無聊、缺乏目標、被社會邊緣化等。 這也說明了,為何很多人願意領半薪不上班,卻不敢「正式退休」──因為前者只是暫時脫離,後者則是永久轉身。 三、 財務 錯覺與風險落差:生命週期假說的啟示 經濟學家 Modigliani 與 Brumberg 提出的「生命週期假說(Life-Cycle Hypothesis)」認為,理性的人會在年輕時儲蓄,老年時提取,以維持消費平穩。 但現實很骨感。大多數人無法準確估算退休所需金額,甚至沒有持續追蹤現金流、資產配置與通膨變化。醫療支出、壽命延長、家人依賴……這些不可預測的因素,讓「提早退休」變得不切實際。 也正因此,當我們問:「你會提早退休嗎?」人們...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

 在資訊過載的今天,許多網紅和財經KOL對高配息ETF提出了諸多質疑。常見的批評聲音是:「高配息ETF終究會讓你住公園。」他們的觀點通常圍繞在這句話上,並強調「配息只是左手換右手,賺了配息賠了價差。」這些話語雖然聳動,卻未必能夠全面反映高配息ETF的真實價值。作為一位長期投資並注重現金流與被動收入的投資人,我認為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什麼 是「左手換右手」誤解? 所謂的 「左手換右手」 ,用來形容公司發放股息後,帳面價值下降的情況。這一說法,似乎把股息分配當作一種「價值流失」,但實際上,這只是企業把盈餘透過股息分配給股東的過程。 這不等於價值的消失,而是價值的實現。 就像企業將賺來的現金回饋給股東,而股東得到的股息正是來自企業的盈餘,這些現金可以再投資,形成新的現金流。 市場有效性假說 與 股價波動 如果我們理解了市場有效性假說(EMH),便能明白:市場價格反映所有公開資訊,而短期內的價格波動往往是隨機的,無法預測。因此,若一個投資者單純關注短期的價差波動來評價高配息ETF,就會忽略其背後的核心價值——穩定的 現金流 。 高配息ETF與被動收入的 關聯 對我來說,選擇高配息ETF,並不是為了單純博取資本利得,而是為了建立一個穩定的被動收入來源。這就像是買房收租,而非只追求短期房價的波動。當你選擇高配息ETF時,你所得到的股息收入就是你每年穩定的現金流,不會受到股價波動的影響,能夠持續支撐你的生活需求,尤其在退休之後,這種現金流將成為生活的保障。 高配息ETF的實際數據 分析 以台灣市場的三檔知名高配息ETF為例,這些ETF都具有穩定的配息紀錄,並且能夠提供穩定的被動收入: 1:元大高股息ETF(0056) 近一年殖利率約為5.5%。 每季發放一次股息。 近三年的年化報酬率約在6%至7%之間,顯示其長期穩定的表現。 配息穩定,並持續為投資者提供穩定的現金流。 2: 國泰 永續高股息ETF(00878) 近一年殖利率約為5.8%。 每季發放一次股息,提供持續的被動收入。 近三年的年化報酬率約在7%至8%之間,顯示其在市場中的優異表現。 該ETF的配息穩定,且其持有的高股息成分股有助於維持穩定的收益。 3:群 益 台灣精選高息ETF(00919) 近一年殖利率約為6.5%。 這檔ETF每季發放一次股息。 近三年的年化報酬率約為8%,其高配息的吸引力...

在恆春北門遇見自由夢想:一場市集帶來的中年人生反思

  在恆春北門,我遇見一群流浪的夢想 ——一場市集、一群年輕人,喚醒我對生活的哲學思考 【一場休假,走進南國的自由空氣】 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我來到恆春北門,參加一場名為「南國生活」的活動。這是一場在草地上展開的自由市集,沒有擁擠的商業氣息,只有音樂、手作與一群用心生活的人。 現場充滿吉普賽風格的年輕人,服飾、飾品與態度都散發著一種「我就是我」的自在。他們在跳舞、彈唱、交換故事。我靜靜看著,心中湧出一句話:「年輕,真好。」 【年輕的美好,是敢於不設限的生活】 年輕人之所以迷人,是因為他們願意去嘗試未知。他們不急著安定、不怕失敗,而是把夢想裝進車裡、拉開車門,勇敢上路。 我看到許多改裝露營車,一邊旅行、一邊擺攤販售自己的創意商品。有咖啡、有手作、有二手古物,甚至有車廂直接變成舞台。他們不是只是在賺錢,而是在用行動實現「我想過的生活」。 看著他們自在地過日子,我不禁想起自己年輕時,也曾經懷抱過類似的夢想。那時候的我們,是否也曾這樣無畏地出發?然而,隨著時間流轉,我不自覺地問自己—— 【中年反思:我們什麼時候放下夢想?】 我們是從哪個時刻起,把夢想變成奢侈品,只談責任、不再提理想? 社會總說要務實,但真正務實的,是知道如何讓生活有靈魂、有方向、有意義,而不是只是每天活著卻像機器人般重複。 【人生不是比賽,而是一段旅程】 年輕時,我們拼命向前;到了中年,我開始學會欣賞風景。人生不是贏家或輸家的遊戲,而是一段不斷修正方向的旅程。哪怕錯過,也還能繞道;哪怕慢了,也還能抵達。 【我不開露營車,但我可以選擇更真實的活法】 或許我沒有吉普賽風的打扮,也沒有一台可以改裝的露營車,但我仍然可以選擇一種更真實的生活方式。可以是放下不必要的忙碌、與朋友共度時光,或給自己一趟簡單的南國之旅。 我們不需要完全「像年輕人」,但我們可以重新學習他們的勇氣與率性,把生活過得有一點風,有一點自由,有一點不一樣。 【夢想,永遠不會太遲】 活動接近尾聲,夕陽染紅整片草地。年輕人們仍笑著、跳著,像是一場尚未落幕的青春劇。我靜靜地收起手機,也收起那些早被塵封的想望。 夢想不是青春專利,只要我們願意,它依然能發芽。 【後記:給也在思索人生的你】 如果你也在某個人生階段感到疲憊,不妨給自己一天、一次遠行、一場市集的漫步。你會發現,生活其實一直在等你重新定義它。

市場有效性假說簡介:股市入門必讀

  什麼是市場有效性假說? 對於剛進入股市的投資新手來說,面對琳瑯滿目的投資策略與分析方法,常常會感到困惑。你可能聽過許多人說過股市賺錢的方法,或是看到各種專家提出的投資建議,但是有一個重要的理論,你可能會發現它是所有投資策略背後的基礎—這就是市場有效性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簡稱EMH)。 簡單來說,市場有效性假說的核心觀點是,股市的價格已經反映了所有公開資訊,也就是說,股市裡的每一筆交易價格,無論是股票的漲跌,都包含了當前所有已知的資訊。這包括了公司財報、新的新聞事件、政治情況等。因此,根據這個理論,無論你使用什麼樣的分析方法(比如技術分析或基本分析),都很難長期超越市場。 市場有效性假說的三個版本 市場有效性假說有三種不同的形式,每一種解釋了市場的效率程度: 弱式有效市場假說: 這是市場有效性假說的最基本形式。根據這個假說,所有過去的價格資訊都已經反映在當前的股價中。換句話說,你無法通過分析過去的股價走勢來預測未來的走勢。因此,技術分析(根據歷史價格和交易量來做分析)是無效的。 半強式有效市場假說: 除了過去的價格資訊外,所有公開的資訊(如公司財報、新聞、分析報告等)也都已經反映在股價中。所以,即使你進行基本分析(分析公司的財務狀況、管理層等),這些資訊也早已被市場所吸收,股價已經合理定價。 強式有效市場假說: 最強的版本認為,不僅所有公開資訊,連內部資訊(比如公司內部的消息)也都已經反映在股價中。這意味著,即使你能獲得內部的秘密資訊,也無法在股市中獲得超額回報。 為什麼市場是有效的? 資訊流通 迅速 : 現代的股市運作依賴快速的信息傳遞。當有新的資訊出現,市場的價格幾乎是即時調整的。例如,當一家公司公布了財報,投資者立即就能根據這些資訊買賣股票,股價隨之波動。 競爭激烈的投資環境: 市場上有大量的專業投資者、基金經理、機構投資者,他們都在努力從市場中獲得超額回報。如果市場是不有效的,那麼總會有人能夠持續戰勝市場,並賺取超過市場平均回報。但事實上,長期下來,大多數專業投資者的回報都和市場表現差不多,這表明市場已經充分反映了所有資訊,沒有辦法輕易擊敗市場。 價格隨機性: 由於市場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資訊,價格變動是隨機的,不會固定遵循某種模式。這意味著,股市的未來走勢無法預測,也無法通過過去的價格資料找到一個穩定的規律...

退休後的生活怎麼過?5個實用建議打造理想退休生活

退休 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你是否曾經想過,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是悠閒地早起散步、喝咖啡看報?還是走出舒適圈,展開環島旅行,甚至追求過往因工作而擱置的夢想? 本文將分享我對退休生活的5點想像與實踐建議,協助你提早規劃一個屬於自己的理財自由退休人生。 1. 財務 自由,是退休生活的底氣 沒有 穩定的被動收入,退休生活容易陷入焦慮。 我的做法是透過存股、投資高股息ETF(例如0056、00929),逐步建立每月現金流。這些收益不求暴利,但能穩定支撐生活開銷,減少對工作收入的依賴。 2. 健康 是最好的資產 退休 後有的是時間,卻不能沒有健康。 我開始重視飲食、作息與運動習慣,因為唯有身體健康,才有能力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若經濟允許,也可定期健康檢查,把風險降到最低。 3. 找回 被壓抑的興趣與熱情 年輕 時我們總說「有空再做」,但空從來不會自己來。 退休是個好機會,讓你重新拾回那些曾讓你快樂的事。 我想繼續寫作、研究理財,也可能學學攝影、旅行寫真。你呢?有什麼興趣等著你重啟? 4. 社交 與貢獻感不可或缺 孤獨 是退休生活的隱形殺手。 與其悶在家,不如多參與社區活動、志工服務或教會聚會,讓人際互動成為退休生活的一部分。 那份「還能貢獻」的價值感,是心靈最大的慰藉。 5. 給 未來 的自己一個目標 退休 不是「閒著沒事做」,而是「我想做什麼」。 我希望未來自己還有想學、想挑戰、想完成的事,哪怕只是種菜、寫部落格、帶孫子孫女。 有目標,生活才有動力;有方向,老年才有意義。 結語:你想過你的 退休生活 嗎? 退休 生活應該是你人生最自由的一段,不應只是「等著過日子」。 現在就開始思考、準備與行動,讓未來的自己感謝今天的你。 你理想中的退休生活是什麼模樣?歡迎留言分享,或把這篇文章轉發給同樣正在規劃未來的朋友。 延伸閱讀 : 月退」?還是「月月爽」?──給站在退場門口的公務員一封幽默但深刻的信 老友的投資價值——從人力資產觀點看退休生活 退休族的人生下半場:不必追求效率,而是學會有意識地活出 - 4月 28, 2025

從風險到現金流的50+人生/第八篇

第八篇:「穩穩退休,不怕花錢──現金流如何讓人安心」 選擇的自由,來自穩定的現金流 有朋友問我:「你現在退休了,是不是就開始捨得花錢了?」我搖頭一笑。不是捨得,而是「終於不再害怕花錢」。這之間的差別,是關鍵。 退休前,我像許多人一樣精打細算,看到別人出國、聚餐、換新手機,心裡總是掂量著:「這筆花費值不值得?會不會讓下個月吃緊?萬一哪天住院怎麼辦?」不是不想享受生活,而是不敢輕舉妄動。畢竟退休之後,收入終止,支出卻從不打烊。 直到我建立起穩定的現金流,一切才開始改變。那不是一夕之間的奇蹟,而是多年累積的成果——靠著高股息ETF、定期配息的基金,以及謹慎規劃的保險配置,我終於有了每月像薪水一樣進帳的「退休現金流」。 這筆現金流,不是為了買名牌包或環遊世界,而是給了我一個寶貴的權利:選擇的自由。 聚餐、旅行與醫療支出,都不再是壓力 某次老朋友相約聚餐,地點選在市區一間評價不錯的餐廳。以前我可能會猶豫:這一餐要四五百,會不會太奢侈?但現在,我可以坦然赴約,吃得開心、聊得盡興。不是因為我變得愛花錢,而是我知道——這一餐,不會動搖我下個月的生活品質。 有次短途旅行,剛好遇上旅館促銷,我臨時起意就報名參加。以前的我,面對這種臨時支出會反覆盤算再三,最後多半選擇放棄。而如今,我可以說走就走,不再需要為每一筆支出開無止境的家庭會議。 甚至連去年那次突如其來的住院,我也沒有太慌張。醫療費用、看護費、住院期間的家務支援,雖然金額不小,但因為有穩定現金流支撐,我知道不至於讓生活崩盤。這份「可以面對突發狀況」的底氣,就是現金流的力量。 現金流:選擇的門票,而非揮霍的通行證 很多人對「現金流」這個詞有誤解,以為那是企業財報上的專業術語,或是高資產人士的遊戲。但其實,現金流的本質,就是替未來的自己預約一份穩定與安心。 有現金流,不代表你要花光每一分錢,而是你有餘裕選擇什麼時候花、花在哪裡、花得是否值得。它不是揮霍的通行證,而是選擇的門票。最重要的是,它讓你在退休後,仍然保有生活的主導權。 退休生活的選擇權,是最珍貴的自由 我常想,退休不是一場逃離,而是一段新旅程。而這段旅程中,有現金流,就像口袋裡放了一張萬用悠遊卡。想搭車就搭車,想暫停就暫停,不用每走一步都提心吊膽。 人生下半場,不怕花錢,不是因為有錢,而是因為有規劃、有節奏、有現金流。那份自由,是退休生活中最奢侈也最值得追求的享受。

從風險到現金流的50+人生/第四篇

第四篇:被動收入不是夢,但需要提前布局 被動收入的幻想與現實 許多人談「被動收入」,腦中浮現的是夢想中的財富自由:睡覺時也能賺錢、退休後安穩過日。這種畫面很吸引人,但現實是——被動收入不是憑空出現的,它需要時間、紀律,還有正確的風險控管觀念來提前布局。 在金融學中,有個關鍵的原則叫「時間複利效應」(Time Value of Money),意思是:愈早開始投資,資產成長的潛力就愈大。而風險控管的本質,就是在不確定的市場中,守住本金、穩住收益。 錯過0050的經驗:眼界決定未來 還在公職工作的那段日子,我曾選修風險管理課程。老師當時語重心長地說:「長期投資0050,是穩健累積資產的一條路。」這類ETF代表的是市場的整體走勢,風險分散,適合做為資產配置的核心。 但那時的我,眼界太窄,周遭也沒人談投資,更沒人理解「風險報酬原則」這個觀念——追求報酬之前,得先了解能承擔多少風險。我錯過了0050,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當時不懂資產配置與長期布局的邏輯。 台塑四寶的啟示:紀律與穩定的力量 反觀我一位國中同學,她和先生一輩子只靠基本工資生活。儘管收入不高,他們年年節省、固定買進台塑四寶的股票,靠穩定配息過日子。 他們無意間實踐了「現金流為王」的觀念:真正穩定的生活,不在於帳面上的資產規模,而是每年有沒有穩定的現金流進來。他們選擇的是高配息、歷史穩健的企業,這樣的策略,其實與企業財務管理中的「現金流量折現模型(DCF)」概念不謀而合:未來能穩定帶來現金流的資產,才是最有價值的資產。 真正的風險控管,是為不確定的人生做準備 這些故事讓我明白一件事:風險控管不只是為了避免損失,而是為了面對人生中的變局。 高報酬背後的高風險不見得人人能承受,而退休生活更需要的是穩定、可預期的現金流。 在市場上與其追逐短線利得、追高殺低,不如選擇長期穩定配息的標的,用紀律換取安全。這才是為老年人生打好基礎的關鍵策略。 穩定現金流,才是退休的安全網 如今的我,把高股息ETF作為資產配置的核心。選擇這條路,不是為了致富,而是為了穩定。因為我深知:退休後不會有意外的收入,只有意外的支出。 退休後的投資心法,就是 「以配息支應生活,以價差當備援」 ,這樣的資產配置,也符合 「生活現金流優先、資本利得其次」 的理財原則。 結語:提早醒來,才有夢可追 被動收入不是夢,但你必須提早醒來,開始規劃。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

從風險到現金流的50+人生/第三篇

第三篇:人生下半場的投資策略──以領息為主、增值為輔 曾經,我也很迷信「年化報酬率」。 但到了50歲以後,我發現──高報酬率不一定養得起我,但穩定的股息,能讓我安心睡覺。 這不是理論,而是被現實教出來的選擇。 一、年輕人玩成長,熟齡人重穩定 還記得剛接觸投資時,我像很多人一樣,愛追熱門股、飆股、題材股。每次大漲前都沒買,大跌時卻跳進去「撿便宜」,最後不但沒便宜,反而被套牢。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在「賭價差」。 但年紀越大,我越清楚: 我不再有時間、也沒有本錢等待虧損回本。 這時候,我開始把眼光放在: 1:台灣高股息ETF、 2:龍頭穩健公司、 3:長期配息穩定的產業。 不求賺得多,只求「每年、每季都能收到錢」。 二、從股價刺激轉向股息踏實 以前我看投資報酬率的重點是股價增值,現在我看的是現金股息。 因為當你退休,生活不是靠賣股票過活的。你得靠一筆筆定期進帳的錢來買菜、繳費、修水管。 我有幾次經驗讓我印象深刻: 曾買過一檔看起來會飛的科技股,結果腰斬之後花三年才回本,卻一毛股息沒配; 後來轉買一檔高股息ETF,每年配息時間一到就入帳,雖然漲得慢,但不用擔心什麼消息面利空會讓我睡不著覺。 這些讓我明白,成長性是錦上添花,但領息才是基本功。 三、「靠價差致富」與「靠股息過活」是兩種人生策略 當我開始接受「以息養老」的觀念後,投資心態也跟著改變了: #不再為了漲跌起伏情緒波動; #資產配置更穩定,也不再頻繁進出; #生活規劃可以根據每年預期領到的股息來安排,而不是看市場臉色。 說到底,價差是靠天吃飯,股息是靠自己安排。 結語 : 人生下半場的投資策略,不該再像年輕時那樣衝刺,而是要建立能長期持續、讓你活得安心的現金流系統。 股價可以漲跌,息進來了就是你的; 市場可以起落,穩定的領息讓你活得自在。

從風險到現金流的50+人生/第七篇

  第七篇:「風險不只是錢──心理與生活的準備」 退休的第一天,不是自由,而是失重 當我把人生最後一份公文簽完,褪下名牌,走出辦公室的那一刻,身體是輕的,心卻沉沉的。退休,原以為是一場解脫,卻像是被丟進了一片無風的海,沒有航向,也沒有人喊話。沒了工作,沒了職稱,沒了會議提醒,我忽然不知道自己還剩下什麼。 「風險」這兩個字,在職場時等同於投資、通膨、醫療費;但退休後我才明白,那些數字之外的風險,才是真正會侵蝕靈魂的東西──孤獨、失序感、無用感,還有那種站在人群中卻透明的痛。 一個人的台東:風靜,心才有聲 那年,我搬到了台東。一個人,沒有告別,也沒有慶祝。只是靜靜地,把過去三十年堆疊的身分,摺疊好放進心裡最深的抽屜。我選了一個離海不遠的小屋,屋外是稻田,屋內是沉默。我開始學著用耳朵聽風、用眼睛讀雲,用雙腳丈量這座城市的緩慢。 這樣的慢,是療癒的,也是鏡子。它讓我看見自己曾有過的憤怒與壓抑,看見家庭裡那些吞下的話與沒說出口的歉意。曾幾何時,我把自我價值掛在別人的認可上,別人一句話、一個表情,就足以讓我否定自己。但現在,我只能學著問自己:「我,還愛這樣的自己嗎?」 學會慢慢生活,也是一種勇敢 台東的日子像一首沒有副歌的歌,每一天的旋律都一樣,卻在某個午後的陽光裡,忽然多了新的句點。我開始種菜,看著小苗一點點長大;我學著烘豆,用手掌去感受時間和火候的細節;我甚至在某個偶然的早晨,打開塵封多年的筆記本,寫下第一句詩:「我不是沒用了,我只是變得不一樣了。」 與其說我在台東找到新的生活,不如說,我在這裡學會了放下戰鬥的盔甲。那些年,為了家庭、為了職場、為了社會的期待,我不斷地裝備自己,像個士兵一樣從不鬆懈。但終於,我可以在這裡做個赤腳的老人,在晨霧中走進雜草叢生的小徑,只為聽見自己心跳的節奏。 心理的準備,比存款還重要 我也曾恐懼過未來,害怕疾病、孤獨與不可預測的衰老。但我現在相信:真正的準備,不是存夠了多少錢,而是練習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過節、一個人對自己說:「今天也辛苦了。」 退休不是一條斷崖,而是一條繞進森林的小徑。若你肯慢下腳步,放下地圖,也許就能聽見遠方傳來的風鈴聲。那聲音,不是迷失,而是召喚。

從風險到現金流的50+人生/第六篇

  第六篇從韭菜到自我修復:一位散戶的內心煉金術 一、誤入市場的信徒 股市不是一場戰爭,它更像一座廟。 初入廟堂的信徒,總以為點香拜佛,神明就會賜福。但市場不是神,它從不眷戀虔誠,只回應理解。 我,曾是一株健壯的韭菜。 每天清晨醒來,翻開手機,滑過K線、紅綠燈號,如同農民檢查今日天氣。若見陽光普照,便信心滿滿地加碼;若遇風雨交加,便心驚膽跳、懷疑人生。那時我誤以為,這就是參與市場的方式:快進快出,捕捉短線,期待成為下個故事的主角。 二、第一次信仰崩潰:金融海嘯的警鐘 2008年,雷曼兄弟倒下時,我還不懂得風控兩字怎麼寫。 每天打開新聞都是全球股市血流成河,那些曾經信手拈來的「長抱績優股」理論,如今變成一張張急欲脫手的虧損單。連大企業都接連倒下,更何況我這小小散戶? 我第一次見識到什麼叫「系統性風險」,也第一次感受到信心崩塌的速度,遠遠超過股票下跌的速度。 那場災難沒有讓我退場,但它在我心裡種下了一個種子: 市場從不保證回報,它只給誠實的人機會。 三、病毒來襲,市場斷電:新冠疫情下的反思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世界彷彿突然按下暫停鍵,指數幾週內斷崖式下跌。那時我終於理解:危機從不預約,它只在你最鬆懈時登門拜訪。 這不是企業經營不善、也不是市場泡沫,而是一場橫掃全球的「黑天鵝」。我再次看著帳戶染血,不同的是,這次我不再恐慌,而是開始學會對抗自己的情緒。 我問自己:「這些股票,是你真的了解、願意長期持有的資產嗎?」 那場疫情,讓我開始建立起資產的免疫系統,而不是繼續用運氣對抗風險。 四、四月斷崖:當川普向台灣開刀 我以為,已經看過足夠多的風暴。直到2025年4月,市場再次狠狠給了我一巴掌。 美國總統川普為了重啟貿易戰,在毫無預警下對台灣出口課徵懲罰性關稅。消息一出,外資瞬間撤退,台幣狂貶,加權指數連續跳空大跌,台積電、電子雙王全線潰敗。 我看著盤中跳水的走勢,心頭像被釘子封住。不是因為帳戶再度失血,而是因為我曾以為地緣政治只是新聞,不會成為現實。但這次,鐮刀不是市場揮下的,是政治掄來的。 我終於懂了:即使資產配置再分散,也擋不住一場跨國政治的槓桿。風險,從來不是只存在於財報裡,也潛伏在總統的每一篇推文裡。 五、鍊金術的開始 這些年,我不斷從廢墟中重建自己。 我不再迷信「利多即買」、「他人恐懼我貪婪」這些口號。我學會分析財報、理解產業結構、選擇真正能穿越景氣循環...

從風險到現金流的50+人生/第五篇

第五篇:月月配高股息ETF──退休後,讓錢每月來敲門 退休生活,不只是要有錢,而是要有現金流。 不是一次領一大筆、然後擔心錢不夠用;而是像以前上班一樣,每月有「薪水」進來,安心、穩定。 我試過定存、房租、年金保單,但最後真正讓我心安的,是──月月配息的高股息ETF。 一、月初、中、月底──月月有錢進來的節奏 三檔ETF的配息時間分散在每個月不同時段,像是安排好的一場「接力賽」,讓每個星期都有收入感: 1:00940(元大台灣價值高息)──月初配息 穩穩的老大哥,幫我打點每月開銷一開始的壓力。 2:00929(復華台灣科技優息)──月中配息 帶點科技股動能,配息也算穩定,是中場補給。 3:00939(統一台灣高息動能)──月底配息 月底進帳,剛好為下個月的開銷做好準備。 這樣一來,一整個月都不缺現金流,不需要急著賣股、也不怕突然沒錢繳費。 二、用月月配規避時間的變異因子 投資市場的波動,就像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我過去總是擔心某些大波動會影響退休金的穩定性。 然而,透過月月配息的ETF,我發現其實可以巧妙規避「時間的變異因子」。 什麼是時間的變異因子? 當我們把所有的資金集中在某個時點進場,無論是買股票、基金,還是其他的投資工具,都會面臨「時間的變異」──進場的時機不好,可能會錯過最佳利潤或是被市場波動拖累。而月月配息的ETF,可以有效規避這種風險。 每月固定的配息時間點就像是一種「平均化」,讓我無需擔心特定時間點的市場波動,因為: 每月的配息可以分散市場震盪對資金流的影響; 我不需要在大跌的時候去賣出ETF,以應付突如其來的生活開銷,因為有穩定的現金流支持。 這種分散的時間點配息,實際上有助於在市場波動中保持平穩的收入流,就像我退休後,每個月都有穩定的「收入」,無論大盤如何變動。 三、我自己的現金流組合 我把資產分成三份,投入這三檔ETF各自擔任不同角色: #00940 負責基本生活費(如水電、伙食); #00929 補足中間的醫療或雜支; #00939 作為月底的機動預備金,萬一哪月多出支出,也能頂上。 搭配季配型ETF當「季度紅包」,整個現金流佈局穩穩的。 結語: 退休不是不工作,而是讓資產幫你工作。 月月配息的ETF,是退休生活的「發薪機器」。 透過月初、月中、月底接力式的配息節奏,讓我在沒有工資的日子裡,也能過得有條不紊、有信心、有尊嚴。 而且,這種分散配息的方...

我在台東靠股息過日子|第伍集:人生下半場,不是拚命,而是有選擇地活著

 從退休後的體會談起 從退休後,我開始真正體會到,人生下半場的重心並不是再拼命工作,而是要「有選擇地活著」。這種心境上的轉變,不僅改變了我對金錢和工作的看法,也讓我逐漸發現,生活的自由不必依賴於每天的奔波,而是能夠選擇自己想過的日子。 身邊朋友的不同人生選擇 退休後,我身邊的朋友有著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朋友,退休後總是焦慮不安,似乎覺得一旦沒有了工作,就像失去了生活的意義;有的朋友則選擇過著輕鬆的旅遊生活,每天在不同的地方享受陽光、品味美食;還有一些人,則選擇繼續兼差,似乎退不下來,還在忙碌的生活中打轉。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但對我來說,我選擇的生活方式是「用股息來換取自由」。 股息換自由:我的選擇 這不是一個空泛的理想,而是我經過多年的規劃後的實踐。我並不是說每個人都應該選擇這樣的方式,但對我來說,這是我認為最適合我的選擇。退休後,我不再依賴每月的工資,而是將重心放在了投資和股息收入上。這樣的生活方式讓我不再為生計煩惱,能夠專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享受每一個當下的美好。 真正的自由來自智慧的金錢管理 當不再依賴固定的薪水時,生活的質感和節奏就變得不一樣。我不再為了加薪、升遷、或者保持競爭力而不斷奔波,反而能夠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股息收入的穩定性,讓我不必為了每月的開支而焦慮,可以更多地享受自由,去做那些我真正喜歡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 當然,退休後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有人可能會選擇兼差來充實日常,有人則可能選擇不停地旅遊,而我選擇的是過一個無憂無慮的退休生活,靠著股息來支持自己的生活。這是我認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它讓我擁有選擇的權利,並且能夠掌控自己的人生,而不再被生計所束縛。 總結: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樣的選擇對我來說是實現真正自由的方式。我會繼續靠股息過日子,享受自己創造的自由,過一個不焦慮、無壓力的退休生活。這是我對人生下半場的選擇,也許也能成為你們的選擇之一。

我在台東靠股息過日子|第肆集:股息就是我現在的薪水

 大家好,我是某個靠股息過日子的退休人。今天來聊聊,我如何把股息當作「月薪」,用現金流思維規劃我的退休生活。對我來說,股息不僅是額外的收入,它就是我的薪水。每個月的配息就像是固定薪水一樣,讓我在沒有工作壓力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過得安穩自在。 配息時間,像是薪水日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配息的時間。每個月的股息發放時間不同,有些公司是每季度發一次,也有些是每年發一次。但對我來說,這些時間其實就像是固定薪水的發放日。每次收到股息,我就會立即把這筆收入規劃好,確保它能夠按時支付我的日常開支。 為了避免「退休後財務恐慌」,我會提前安排好每個月的開支,像是水電費、健保、伙食費等,這些都是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基本支出。每當股息發放,我會先把這些支出預留出來,剩下的才會用來處理其他比較靈活的支出,比如娛樂、旅行或者偶爾的購物。 如何安排支出 這裡來分享一下我的支出安排。我的生活方式相對簡單,所以大部分的支出都可以依賴股息來支付。水電費、健保費、伙食費等固定開支,我會預估每月的花費,然後根據股息的發放時間來調整我的預算。 比如說,如果某個月有較多的股息收入,我就可以把這筆額外的收入拿來做一些不那麼急迫的支出,像是替家裡買些必需品,或者安排一下小旅行。如果某個月股息收入較少,我就會相對地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花費,像是吃飯外賣、外出娛樂等,確保不會超支。 股息規劃,讓財務不再恐慌 退休後,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保持穩定的現金流。以前工作時,每月固定的薪水進賬,無論如何都有收入。而退休後,我轉向依賴股息來維持我的生活,這樣的變化最初還是會讓人感到一點不安。幸好,隨著我逐漸習慣這種「月薪」的模式,財務上的焦慮也慢慢消失了。 股息收入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間來積累。我的策略是長期持有優質的高股息股票,並將收到的股息再投資回市場,這樣股息就會以複利的方式不斷增長,為未來的生活提供穩定的財務保障。 總結來說,退休後如果能夠把股息當作月薪來看待 ,並且精心規劃每月的支出,就能讓退休生活變得更加穩定,避免那些因為收入不穩而帶來的恐慌感。現在,股息就是我的薪水,而我也學會了如何在這份薪水下,過得既簡單又充實。 這就是我在台東過日子的方式,希望我的經驗能對你有所幫助。股息不僅僅是額外的收入,它其實可以成為你退休生活的一部分,讓你在沒有工作壓力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享有安穩的生活。

我在台東靠股息過日子|第參集:生活要簡單,股息才夠用

  開始簡單的台東生活 自從搬到台東,我才真正明白,所謂的「簡單生活」,其實並非將就,而是一種選擇。它並非以苦行僧的方式節省,而是一種在繁華背後的深刻領悟:許多曾經認為必須擁有的東西,其實不必也無所謂。 每天的清晨,我會前往那家在街角的老牌早餐店。點一杯溫熱的豆漿,再搭配一份蛋餅,花費大約五十元。每當老闆娘看到我,她總會多放一些九層塔,像是一份隱約的溫情。這裡的物價,與繁忙的都市迥異,反而帶來一種讓人深呼吸的寬慰。 市場裡的溫暖 中午時分,大多是自己在家裡做菜,食材通常來自於清晨時分的傳統市場。這裡的市場不像北部那樣擁擠,進去的每一個攤位,都是熟悉的面孔。阿姨總會一邊包著蔬菜,一邊聊著昨夜的颱風如何轉向,又或是哪一批芒果的口感最甜。幾樣蔬菜,再加一條新鮮的魚,花費總不過百元。這樣的生活,雖不奢華,卻非常踏實。 騎腳踏車,看海吹風 午後若是閒暇,我會騎著那輛略顯老舊的腳踏車,隨意漫遊至海邊,靜靜坐下。有時,便這樣發呆,凝望著遼闊的海面,聽聽海浪拍打岩石的聲音,讓微風輕拂臉龐。你會發現,那些不需要花費的事物,往往是生活中最珍貴的部分。 股息的穩定生活 依賴股息過活,聽起來彷彿是一場夢幻的生活,但事實上,它就是這麼簡單——生活若足夠簡單,股息便足以維持。你不再追求每季一餐和牛,或每年一次的滑雪度假,而是享受當下的豆漿、當地的蔬菜,與清涼的海風,這便是最好的生活。 我的退休哲學 我從來不羨慕那些奢華的退休生活,對我而言,「不必擔心帳單的問題,還能有力氣騎車到海邊」這樣的生活,便是一種最純粹的幸福。

我在台東靠股息過日子|第貳集:從亂買股票,到慢慢存股息

 說真的,一開始我買股票,完全沒有方向。 什麼飆股、網紅股,大家喊什麼我就買什麼。看到K線飆起來,心跳跟著飆,有時候還睡不著。哪怕是看財經YouTuber說得天花亂墜,我也照單全收,心裡只想著:「哇!這支再不上車就來不及了!」 但後來呢?錢沒賺到,信心倒是賠了不少。帳面一直紅紅的,我的臉也跟著紅,紅到有點羞愧。那陣子我才開始冷靜下來,問自己:「這樣下去真的可以靠股票過生活嗎?」 學費繳夠了,開始學會慢慢來 也許年輕的時候能衝一波,但我年紀也不小了,不可能再跟著行情上上下下跳探戈。我開始轉念,開始學別人說的「存股」。一開始還是半信半疑,總覺得慢慢來哪有可能賺得到錢。但後來我發現,這世界上真的有一種東西叫做「股息」。 什麼是股息?就像你養了一棵樹,時間到了,它會自動掉果實給你吃。而不是每天去看樹長高了沒、葉子變紅了沒。當我開始持有一些高股息ETF,看到第一筆股息入帳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咦?原來這才是我要的!」 不再追漲跌,只想穩穩養股息 現在的我,不看盤也能睡得著。不因為台股跌了300點就失眠,也不會因為某支AI概念股大漲就心癢癢。我每天在台東的陽光下散步、喝咖啡,偶爾打開股息入帳簡訊,就覺得這樣的人生,挺踏實的。 我開始定期投入高股息ETF,台股有0056、00878,美股則是像VYM、SCHD這類的。這些標的不是暴漲型選手,但它們像老朋友一樣穩穩地給我生活的底氣。 存股,不是懶人投資,而是成熟的選擇 很多人說:「存股很無聊,不如去追熱門股比較快賺!」但對我來說,存股不是偷懶,而是一種選擇,一種我不想再跟情緒起舞的決定。我不再想靠股票賺快錢,我只想讓股息替我買一碗乾麵、一杯手搖,甚至一段無憂的退休生活。 從亂買股票到學會慢慢存,這段路我走了好幾年,也繳了不少學費。但回頭看,這些跌跌撞撞的經驗,才真正讓我搞懂什麼叫「養一隻會下金蛋的雞」,而不是去追每一顆閃亮亮的蛋。 你如果也在投資的路上感到迷惘,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到底是想賺快錢,還是想穩穩過日子?」 希望這一集的分享,能讓你少走一些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