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圈(二) 為自己配一份退休薪水

走在退休現金流路上之二

一、退休,不是停止收入,而是轉換收入來源

那天跟幾個老朋友去爬山,山腳下泡了一壺茶。茶香淡淡,鳥鳴山風,我們邊泡茶邊聊起彼此的生活。


有朋友說現在退休了最怕的不是無聊,是月底那筆固定進帳不見了,心裡不踏實;也有人說他靠配息過生活,日子雖不奢華,但能自由排活動,像這樣說走就走的登山泡茶,也算是「配得起」的人生。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退休」這件事,與其說是結束,不如說是另一種開始——從勞力換收入的時代,轉向讓資產幫你發薪水的階段。


二、建立「財務替身」:讓資產替你上班

過去靠上班領薪,現在我們需要一個「財務替身」——能每月穩定發薪,不會請假、不會辭職的可靠系統。


這就是投資高股息資產、打造現金流的目的。


我們要做的,是替自己設計一套「退休薪水制度」,讓過去努力累積的本金,轉化為穩定的現金流。


這與經濟學中的「資本與勞動替代」概念不謀而合:當勞動不再可持續,資本就要出面接棒。


三、薪水感的心理需求:現金流是一種穩定感 為自己配一份退休薪水


走在現金流的路上之二

朋友在泡茶時也說了句話:「我不是怕沒錢,是怕沒有每月入帳的感覺。」


這正是心理學上的薪資依賴現象。

即使帳戶裡有幾百萬,但如果沒有現金流入,心裡總是有種不踏實;反之,即便每月只進帳三萬,心中那份「被生活接住」的安心感卻很真實。


這就是行為經濟學裡說的現金流錯覺(Cash Flow Illusion)。它告訴我們:「安心不是來自總資產,而是來自可用現金。」


四、從「資產成長」到「資產給薪」的轉變

過去拚報酬率、搶成長股,是為了資產最大化;

但退休後,策略該轉向:資產穩定配息,成為現金流來源。


實務做法上包括:


1:持有高股息ETF或收益型資產


2:降低波動性,提高預測性


3:分散風險來源(不同資產類型與產業)


4:持續觀察與再平衡


退休後追求的不是獲利極大化,而是生活穩定化。



五、「配薪人生」的實踐方式

泡完茶回程下山時,我在心裡默默算了筆帳:


若每月需要 30,000 元來過簡單生活,一年就需 36 萬;

若選擇年配息 5% 的資產,等於要準備 720 萬元;

但若能提高到 6%,則只需 600 萬。


關鍵不是數字,而是思維——為自己配薪水,是一種有系統的生活準備。


你可以設一個「模擬薪資帳戶」,把配息集中,像上班族發薪那樣,每月提領。剩餘再滾入複利,是一種穩定又成長的理財習慣。


這讓我想起茶桌上朋友說的一句話:「我們現在泡的,不只是茶,也是未來的安穩。」


六、結語:讓自由變成一種制度

退休不是放棄收入,而是轉換收入方式;

不是享受「無所事事」,而是擁有「隨心安排」。


現金流不是只有數字,它是一種自由,是一種面對生活的安全感,

就像那天在山裡泡茶時,沒有手機震動、沒有業績壓力,

只剩朋友間的笑聲與清風的聲音。


這份自由,不是用錢買來的,

是你靠自己規劃出來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免費的代價

老友的投資價值——從人力資產觀點看退休生活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