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財富,真的還能叫財富嗎?
最近聽到一個朋友的故事,真讓我感觸頗深。他的爸爸一直有個堅持:堅決不分產。這堅持,不是年輕時的堅持,而是好幾十年來,始終如一。孩子們一個個長大,老爸依舊無動於衷。結果,當老爸準備退休,突然心血來潮,想說:「來,分點產。」
但問題來了,這時候孩子們已經不是當年那群急需幫助的小屁孩了。他們早就有了自己的房、車、工作,甚至已經開始為退休準備了。這時候,老爸的錢反而變成了他自己的退休基金。朋友一臉苦笑說:「唉,這筆錢,不如當作我爸的生活補助金吧!」
聽完後,我心想:這種財富,還能叫財富嗎?
等到退休才分,這是給遺產還是給補習費?
實話說,這種情況不算少見。傳統觀念中,父母總是覺得,財產得守著,不能亂給,得等孩子長大後才交給他們。他們或許覺得這樣能教孩子理財,但這其實就是在上演一齣「拿到作業的時候已經考完了」的戲碼。想一想,這麼做,會不會太像是考試前才交作業?作業都交了,還有啥用?
本來可以幫孩子買房的錢,結果變成了「大家要的熱水器基金」;
本來能幫他們創業、開公司、打拼事業的錢,現在能買個中階車。
最後,我還是想說:等到孩子都已經有房有車了,再分錢,這樣的財富,會不會太像是只夠買個丼飯的錢?
財富,給對時機,才最有價值
我能理解父母的心情:他們不想孩子亂花錢,怕他們揮霍,總是想保護他們。但其實,這種擔心,最終只是自己覺得「錢袋子還在」,對吧?
但真正的保護方式應該是:適時給予,而不是等孩子自己過得不錯了,再說:「來,這是我給你的錢」。
當孩子剛創業時,你的一筆投資,能讓他少走10年彎路;
當孩子還在擔心學費時,你的那筆補助,能讓他安心讀書;
當孩子為買房煩惱時,你的那筆錢,會成為他的一個新起點。
錢的最大價值,不在於「存著等」,而是「當下給予,解決問題」。
結語:財富,何必等到「遺產」才開始發揮作用?
這位朋友的故事告訴我,遲來的財富其實等於錯過了發揮的最佳時機。父母如果真的想幫助孩子,那就別等到自己都快退休了才分產。
所以,給父母一點建議:如果有財產,趕快發揮它的最大價值,別等自己成了遺產的主人,才開始回頭想:「早知道就該給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