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也能有的資本(第三篇) 金融商品的花言巧語(辛辣批判風)


金融商品的花言巧語——你買的不是理財商品,是別人的退休夢


打開理財頻道、滑個YT、逛一圈社群,你會看到一堆華麗的標題:「小資必買ETF」、「退休必備基金」、「年化報酬10%以上不是夢」……聽起來多甜美,就代表坑多深。


這不是理財,是行銷。


1:用數據包裝「過去績效」假裝未來保證

 「過去五年平均年化報酬9.87%」——聽起來很誘人,但這些都只是回頭看,根本不能保證未來能複製。而他們也不會告訴你,那是景氣多頭時的數據。


2:濫用「小白」語言,讓你誤以為很簡單

 「躺著賺」、「定期定額就對了」、「這檔我買爆」——這些話讓理財看起來像在買飲料,卻不提風險、波動、心理建設這些「買後才知道的真相」。


3:強調「高股息」卻不談「殖利率陷阱」

 高股息不代表好公司。有些公司靠賣資產、借錢發股利維持「殖利率」,股價卻在偷偷下滑。你收到股利了,卻賠掉了本金,還誤以為自己投資成功。



這些套路,說穿了就是讓你買單,成為基金公司或YouTuber的現金流。


小資族最該學的,不是選股技巧,而是分辨話術的能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免費的代價

老友的投資價值——從人力資產觀點看退休生活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