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思維三部曲:從資產建立到現金流設計~中篇
延伸思考:從資本導向到現金流導向,退休規劃的關鍵轉念
在上一篇中,我分享了建立資產的三個目的:減少生活支出、提高生活滿足感,以及創造現金流。這三項功能,其實也對應著我對「退休規劃」這件事越來越清晰的理解。
尤其是這幾年,身體的狀況不再像年輕時那樣靈活,尤其在左肩骨折之後,我深深體會到勞動能力會隨時間遞減。當工作收入漸漸退出人生舞台時,我才真正開始認真思考:那接下來,要靠什麼維持生活?
資本導向:數字很美,卻不一定能過日子
年輕時,我的觀念偏向資本導向。那時覺得資產就是愈多愈好,看著帳上股票市值、水泥土地估價、保險保單的總額,心裡會有種「自己還不錯」的安全感。
但當我骨折在家、無法出門打零工時,才赫然發現:
這些看似高額的資本,很多其實不會主動產生現金流,或變現不易。
帳上雖然有數百萬資產,但現金流卻像一條枯乾的河,過日子還是得從定存或股利中小心翼翼地提錢。
現金流導向:不求暴富,只求長流
也正是在那段復健期,我轉而研究「現金流導向」的理財思維。這種方式不像資本導向那樣強調「資產總額」,而是關心每月能流進多少錢來支持生活。
我開始配置一些穩定配息的高股息ETF、嘗試出租多餘的空間,甚至重新檢視保單的現金價值與生存金機制。
從那時起,我不再只問「我有多少資產?」
而是每天思考:「這些資產,每月能幫我帶來多少實際的生活費?」
退休,不只是終點,而是一場轉換
回頭看,骨折雖然帶來身體的痛,但也讓我提前模擬了一次「無法再工作」的狀態。
這場突如其來的事件,反而成為我對資產功能更深層理解的契機。
如今的我不再追逐「退休金夠不夠」這種模糊的問題,反而會一筆一筆檢視資產組合的現金流表現,就像農夫檢查水渠是否暢通。這種感覺,比帳面上的數字還來得安心。
寫給未來的自己,也寫給每個準備退休的人
如果你也正思考退休,不妨從問自己這兩個問題開始:
我的資產,是資本型的?還是能穩定產生現金流?
如果明天我不再工作,我的生活開銷有沒有被妥善覆蓋?
退休不是靠存到「一大筆錢」就結束規劃,而是靠資產與生活的匹配與流動來決定安穩的程度。
人生下半場,需要的不是爆發力,而是穩定的節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