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思維三部曲:從資產建立到現金流設計~下篇

退休金不夠怎麼辦?如何從現在開始建立「第二份收入」

退休後,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我還沒準備好退休金啊!」

事實上,台灣多數人並非在退休時帳上已備好幾百萬甚至千萬資產。反倒是邊走邊修、邊學邊補,才是大多數人的真實樣貌。


而我自己,也是在左肩骨折、失去勞動能力的那段時間,才開始真正思考:如果薪水沒了,生活怎麼辦?


一、你不能再靠「工作收入」時,就要靠「資產現金流」

所謂第二份收入,其實就是:當你人沒在工作,收入還能進來的方式。

這和我們以前理解的加班、兼職不同,它更像是一種「讓錢替你工作」的設計。


常見的現金流來源有幾種:


1:股利收入:如投資高股息ETF、配息型基金,讓資本變現金。


2:房租收入:將不住的空屋、老家整理出租,或轉作短租。


3:數位被動收入:寫作、線上課程、YouTube,雖需初期投入,但可長期受益。


4:小本生意/技能變現:如果身體還能動,可以從事接案、導覽、教課等靈活工作。


二、別小看每月多出的那5,000元

很多人以為「第二份收入」就要像正職一樣月入數萬,才叫有效。但退休後,真正要解決的,是生活基本開銷。


假設你每月開銷25,000元,如果有5,000元來自股利或租金,就等於退休金壓力立刻少了20%。

這5,000元,不但能買菜、繳水電,還能買一點安心感。


三、從「資本導向」轉為「現金流導向」,是關鍵的轉念

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導要努力存錢、累積資產,但很少人告訴我們:「你累積的這些資產,每月能幫你生出多少錢?」


這就是所謂的「資本導向」與「現金流導向」的思維差異。


資本導向:看總額,有1000萬覺得安心,但不會流動。


現金流導向:看現金來源,有300萬但能月領2萬,日子反而更穩定。


退休後,我們需要的不是資本數字的漂亮,而是可以支付每月帳單的現金來源。



四、從現在開始,慢慢轉型你的資產組合

無論你是50歲、55歲,還是60歲,都不嫌晚。

以下是幾個可以立即開始的小動作:


#檢視自己名下資產,有沒有閒置但能變現或出租的部分?


#檢查保險商品中,有無年金型、生存金型的可用資金。


#小額投入高股息ETF,開始累積配息感覺。


#若身體許可,選擇一項能以時間換現金的技能或服務。


五、結語:別怕從小開始,怕的是一直不開始

退休金不夠,其實是很多人共同的起點。

但真正的關鍵,不在於你現在手上有多少錢,而是:你有沒有意識到現金流的重要,並願意從今天開始做一點點調整?


別小看那每月多出來的幾千元,

它可能就是讓你晚年安心生活、自在喝咖啡的關鍵。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免費的代價

老友的投資價值——從人力資產觀點看退休生活

高配息ETF:破解「左手換右手」迷思,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