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13, 2025的文章

半薪的選擇:不上班好像很輕鬆,為什麼提早退休卻讓人焦慮?

  在某次午休閒聊時,我問了同事一個問題:「如果可以不用上班,但只能領一半薪水,你會選擇不上班嗎?」 答案幾乎一面倒:「當然會啊!」 但當我換個方式問:「如果可以提前退休,領半薪的月退金,你會退休嗎?」氣氛馬上變了。有人皺眉,有人遲疑,甚至有人茫然地問:「這樣真的夠用嗎?」 兩個問題看似條件相同──都是「薪水少一半」,但為什麼人們對「不上班」充滿嚮往,對「退休」卻充滿焦慮?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思考這個心理落差。 一、從 角色 理論看退休焦慮的心理根源 社會心理學家 George Mead 和 Ralph Turner 提出的「角色理論(Role Theory)」認為,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多重角色:職場上的專業人士、家庭中的父母或子女、社區裡的參與者等等。 當某一個穩定角色被抽離,若沒有新的角色補位,往往會產生「認同危機」,甚至出現空虛、失落感。退休就是一種角色的剝離──從「上班族」變成「無工作身分的人」。這樣的斷裂不只是身份上的轉換,更是對價值與存在感的挑戰。 短暫不上班像是放假,但退休則像是永遠脫隊。如果沒有其他明確生活定位,很容易陷入失序感。 二、 心理 退休準備模型:退休不只是金錢問題 Wang & Shultz 在 2010 年提出《心理退休準備模型(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for Retirement Model)》,強調退休的成功不僅仰賴財務準備,更涵蓋三大面向: 1:財務穩定 2:心理調適 3:社會支持 許多即將退休的人,明明擁有不錯的存款,卻仍遲遲無法做出決定。原因往往不是錢不夠,而是內心尚未為「退出職場」這件事做好準備:擔心生活無聊、缺乏目標、被社會邊緣化等。 這也說明了,為何很多人願意領半薪不上班,卻不敢「正式退休」──因為前者只是暫時脫離,後者則是永久轉身。 三、 財務 錯覺與風險落差:生命週期假說的啟示 經濟學家 Modigliani 與 Brumberg 提出的「生命週期假說(Life-Cycle Hypothesis)」認為,理性的人會在年輕時儲蓄,老年時提取,以維持消費平穩。 但現實很骨感。大多數人無法準確估算退休所需金額,甚至沒有持續追蹤現金流、資產配置與通膨變化。醫療支出、壽命延長、家人依賴……這些不可預測的因素,讓「提早退休」變得不切實際。 也正因此,當我們問:「你會提早退休嗎?」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