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5, 2025的文章

買車,不只是買一輛車的選擇

前陣子和老同學聊天,話題從近況聊到買車。他說:「我最近在考慮買車,不知道該買新車還是二手車,二手車便宜很多,但新車比較可靠。」這句話讓我想起一個有趣的現象——買車這件事,往往不是單純的消費選擇,而是價值觀的體現。 很多人買車時,第一個想到的是「怎麼省錢」,但真正影響生活品質的,從來不是省多少錢,而是這筆錢能換來什麼。這讓我想到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帳戶理論」(Mental Accounting Theory),它指出人們會根據不同的消費分類來決定支出方式。窮人買車時,思考的是「這樣能省多少?」富人買車,考慮的是「這樣能讓我的生活提升多少?」 價格 導向 vs. 價值導向 窮人買車時,通常會選擇二手車,因為「便宜」,但他們往往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車輛品質、維修成本與未來可能帶來的隱形風險。這就像在餐廳吃飯,窮人只求「吃得飽」,但富人則思考「這頓飯能否帶來美好的回憶與享受」。 經濟學家 Robert Kiyosaki 在《富爸爸 窮爸爸》中強調:「窮人只關心標價,富人則關心價值。」這句話放在買車上尤其適用。二手車雖然當下便宜,但後續可能會帶來更高的總成本 (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CO),包含維修、保養、油耗、安全性等。 相反地,富人買車時的考量點完全不同。他們的問題不是「新車貴不貴」,而是「這輛車能否提升我的生活?」如果這台車能帶來更舒適的駕駛體驗、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維修風險,那麼折舊就不是問題,因為它所帶來的「價值」遠超過金錢的損失。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在《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中提到,人類的決策往往受到「短視近利」的影響。窮人傾向於選擇當下最便宜的方案,但長遠來看,這樣的選擇可能讓他們陷入更高的隱形成本。 舉例來說,一位白領選擇買一台可靠的新車,每天上下班更省時省力,不必擔心車輛拋錨、維修延誤工作,這就是對生活品質的投資。而另一位只想省錢,買了一台廉價的二手車,結果常常進廠維修,不僅花了更多錢,還影響了日常生活,這樣的選擇真的比較划算嗎? 結論 :錢應該拿來換取價值,而不是只省錢 錢的價值不在於存了多少,而在於它能為我們帶來什麼。買車、吃飯、甚至投資,都是這個道理——如果這筆錢能帶來更好的生活,那就是值得的。 所以,當你在猶豫買新車還是二手車時,與其只考慮「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