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薪的根源:個人不努力,還是制度出了問題?
近年來,台灣的低薪問題成為社會熱議話題。許多媒體與專家把矛頭指向「個人競爭力」不足,認為只要努力進修、兼職、學習新技能,就能突破低薪困境。
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制度沒變、產業沒升級、薪資結構沒調整,個人再怎麼努力,也可能只是原地踏步。
本文試著從經濟理論、國際經驗與政策觀察,深入分析低薪的真正根源。
一、比較優勢理論的迷思:台灣卡在低附加價值產業
經濟學家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曾讓台灣走出經濟奇蹟,但如今卻成為限制薪資成長的枷鎖。台灣長期發展代工、勞力密集產業,導致工資無法提升。
反觀他國:
韓國:投資半導體、品牌發展(三星、LG),創造高薪職位。
新加坡:發展金融與科技產業,國民所得顯著提升。
德國、日本:靠政策逼企業升級技術,脫離低薪困境。
二、薪資停滯與政策干預:勞工的手被綁住了
台灣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讓人才開花結果的土壤。
關鍵問題包括:
大量引進外勞,壓低本地勞工議價能力。
基本工資調整過慢,無法跟上生活成本。
企業缺乏升級誘因,過度依賴低成本人力。
三、產業升級才是長遠解方
哈佛學者麥可·波特曾說:
「低工資並非競爭力象徵,唯有高附加價值產業,才能帶動經濟與薪資。」
台灣若長期依賴電子代工與傳統產業,薪資自然難以突破。反之:
日本、德國:工業4.0政策推動高技術生產。
中國:補貼新能源、晶片產業,創造高薪職缺。
台灣應推動AI、半導體、綠能、生醫科技等高附加產業,翻轉低薪命運。
四、薪資與內需市場息息相關
經濟學家凱因斯指出:
「薪資不只是成本,更是消費的來源。」
低薪 → 消費力弱 → 企業營收低 → 無法加薪
這就是台灣的惡性循環。
解方:
推動內需型公共建設與社福投資
減稅給中低收入族群,提升實質購買力
結語:低薪不是勞工的錯,而是國家政策的選擇
長期以來,政府與媒體習慣把責任推給個人:不夠努力、不夠積極、不夠上進。
但從產業政策、勞動市場結構到內需疲弱,這些都非個人所能掌握。
真正該被檢討的,是制度本身。
留言
張貼留言